福建去年生豬出欄約2300萬頭,省際調出約300萬頭,是全國生豬規模養殖率較高的省份。自3月下旬以來,福建生豬價格開始在每千克9.8元左右徘徊,一些養豬企業出現虧損,虧損額有大有小,一頭商品豬虧損大多在50元~120元之間。為此記者采訪10位年出欄1萬頭以上的養豬企業老總,就當前市場低迷原因、規模企業如何應對、如何實現生豬產業科學發展等問題進行探討。
5月末至6月初,記者赴位列福建生豬調出大縣第一的新羅區、第二的福清市、第三的延平區(三縣調出約400萬頭)及閩侯縣等地,
低迷原因市場調節的正常軌跡“當前市場低迷,是市場正常波動。
只要是上規模的豬場,去年下半年開始,都有不同程度的思想準備。”1994年開始介入生豬養殖行業的福建光華農牧公司董事長林長光說。光華公司去年的生豬出欄數達到14萬頭,是福建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之一。為了論述自己的判斷,林長光把存在手提電腦里的1994年到2009年3月的生豬價格、飼料價格、豬糧比例等曲線圖演示給記者看。他說,15年間,大約有了5輪大波動。
“一年掙錢,一年扯平,一年虧錢,基本上是三年一個周期。”有著31年養豬經驗、今年58歲的南平市東順畜牧公司老總羅永謀也認為,“經歷了2007年、2008年兩個掙錢年份后,今年相對低迷早在預料之中。”羅永謀 1978年開始養豬,從年出欄300頭起步,現在年出欄量在2萬頭左右。在延平區,羅永謀是第一代豬企業老總,以“穩健經營”出名。
在低迷將持續多長時間問題上,10位老總看法不一,有的說要到今年底,有的說要到明年上半年,甚至是明年下半年。但在造成低迷的原因上,10位老總認識基本一致,老總們都認為是市場規律的正常反應,金融危機造成豬肉消費最大群體之一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數及外出農民工數量銳減,甲型H1N1曾短暫造成了消費者盲目恐慌,導致市場消費總量縮減,但這兩個因素只是重要的誘因,加速了豬價下滑時間的到來,并不是主要原因。
積極應對低迷也是擴張的新商機“養豬企業的錢都是一分錢一角錢精打細算出來的,當前最緊要的是壓縮企業成本,淘汰老病母豬。”記者見到余貞祺時,他正在注冊資金達500萬元的南平五福豬業合作社辦公室和另兩位老總商量對策,“合作社社員們飼料集中采購,可以降低成本。以玉米為例,集中采購一斤可以省一分錢,一噸就可以省20元,一頭商品豬可以節省成本15元左右。”
余貞祺是五福豬業合作社五個發起人的牽頭人,他的福建一春農業發展公司去年出欄生豬約6萬頭,在延平區舉足輕重。他說,低迷時期,合作社的作用更明顯了,在銷售方面,社員們的商品豬由于質量有保證,每公斤有時能比散戶的高0.5元,并且由于和外地大買家們聯系渠道通暢,能保證把社員們的豬銷到廈門、浙江等地。
“最擔心的是目前這種小幅虧損持續時間太長。”合作社社員們表示,豬價沒有大幅下滑,養殖戶們都在觀望和支撐,并沒有大幅縮減的計劃,時間久了,對大家都是個傷害。
“ 去年出欄3萬頭,今年約2萬頭,明年計劃出欄4萬頭。”龍巖市龍馬畜牧公司的魏泉龍近期和幾個股東投資約2億人民幣,在新羅區鄰近的武平縣租了1萬畝丘陵山地擴大規模。“低迷意味著一部分企業將被淘汰,退出市場;也意味著有實力的企業新一輪兼并擴產絕佳時機的來臨。”低迷時擴張,不僅魏泉龍,林長光也是這樣干的。2001年和2006年,林長光分別收購、兼并位于永泰縣、南安市的兩個豬場,收益頗豐。
政府扶持應有所為有所不為
“政府最應該在治污補貼和標準化養殖方面繼續加大扶持力度,這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公共財政的范疇。”林長光說。養豬業是低效益行業,完全由養豬企業自行承擔高昂的污染治理費用,既不現實,也不科學。
他認為,在生豬主產區,政府沒有稅收,積極性本來就不高,如果再承擔治污支出,那更是難上加難。生豬主銷區往往是一些工、商業相對發達的大城市,那里不生產豬,卻在大量消費豬肉,應當適當承擔治污費用,這個就必須通過省級以上的中央財政來實現地區調劑。
福建豐澤農牧公司陳家釗則認為:“政府沒有必要管得太多,最重要的是應該根據不同省份的地理條件,探索建立一種或幾種無污染或少污染的養豬模式,再加以推廣。”他認為,南方、北方、東部、西部差異很大,應有不同的養豬模式。在福建,當務之急,是應該完善和推廣糞、尿經發酵處理后作為有機肥“上山”或“下田 ”的“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變廢為寶、綜合利用”模式。豐澤公司有母豬約2000頭,以銷售子豬為主,去年出欄子豬約46000頭。在能繁母豬補貼政策上,陳家釗和幾位老總都普遍認為,這一政策在2007年、2008年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當前形勢下,已經意義不大。養殖戶不會因為每頭100元的補貼而養,也不會因為沒有100元而不養。即便增加到200元,在當前也沒有吸引力。
“生豬企業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工業生產企業,在用電上卻以工業用電的標準來收費。”南平明發畜牧公司老總徐明有說。他的年出欄約3萬頭的豬場,一個月用電約3萬元,一年約30多萬元。如果能參照農業用電執行,能節省約60%的用電成本,一年就是近20萬元。據記者了解,參照工業用電收費,不僅南平市,福州市、龍巖市等地也都一樣。
“矛盾最突出的還是用地問題。由于生豬養殖是低效益產業,企業根本無法承受有時高達十多萬元一畝的工業用地征地費。”林長光說。養豬企業不得不以土地流轉方式向村民或者鎮、村集體租地,租地生產引發了一系列不利長遠發展的因素。因為是租的地,就不可能有土地使用證,就沒有廠房的產權證,豬舍等地上建筑物就多為臨時建筑,多多少少都存在不合法性。基于這一點,由于缺乏抵押物,企業很難獲得銀行的貸款擴大再生產。投資商們的權益得不到根本保障,往往就不愿意作長期投資,長遠規劃,多為短期行為。林長光呼吁:“要解決這一問題,國家有關部門應該結合產業特性,及時出臺適合生豬養殖企業的用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