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奶業協會2009年年會上,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透露,各地奶農倒奶、殺牛情況仍然存在,中國奶業唯有自救才是出路。 時至今日,三聚氰胺余波未消,奶業全面復蘇還尚待時日。
"把‘奶牛’當‘牛肉’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不賣掉大家每天還要往里面添錢,這是虧本的買賣。宰了至少還能收回點錢,也能給自己減少一些開支。現在就是虧本,這是很現實的問題。"39歲的夏國增面對場子里膘肥體壯的黑白奶牛,心里不再是美滋滋的。他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我們場子淘汰了40來頭了。從去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到現在一直很不好,短短幾個月,就虧損了10萬元左右。"
夏國增所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是寧夏奶牛養殖核心區,奶牛存欄量占全區50%以上,從1999年起,奶牛數量逐年穩步上升。但從去年10月開始,當地非正常手段淘汰奶牛的現象不斷發生,奶牛數量出現快速下滑趨勢。據吳忠市統計部門透露,吳忠奶牛養殖核心區利通區奶牛存欄量已從13萬多頭降至不足10萬頭。
不僅僅是寧夏,在全國各地均出現了此種情況。中國奶業協會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4月初,呼和浩特每天仍然倒奶100噸左右。內蒙古目前每天非正常淘汰奶牛200多頭;全國最大奶牛養殖縣黑龍江雙城已殺牛、賣牛5000多頭;新疆哈密地區2006年引進的3000頭純種荷斯坦奶牛,目前僅余1524頭。
中國奶業協會發布的另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3月11日,散養戶的原料奶收購價格降至每公斤0.8元至1.2元,遠低于平均每公斤2.1元的飼養成本,而最高峰時原料奶收購價格可達每公斤3元。內蒙古、河北、新疆、寧夏等原料奶主產區,從業人員退出比率為15%~20%。
而下游嚴峻的形勢毋庸置疑是上游哀鴻遍野的直接原因。三聚氰胺事件使整個乳品行業的信譽遭受重創,市場急劇下滑,幾乎所有乳品企業都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在近日舉行的2009年奶業協會上所公開的數據顯示,2008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至當年11月,伊利、蒙牛壓庫產品占用資金達50億元和40億元,分別相當于兩家公司去年全年銷售收入的近1/4和近1/5。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表示,三聚氰胺距今已有8個月的時間,經過中國政府、企業、奶農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中國乳業正在從危機中走出,生產、市場逐漸得到恢復,結束了整個行業負增長的局面。
一季度發布的官方數據顯示,2009年1~3月份,全國規模以上乳品企業工業總產值354.2億元,同比增長為5.53%,乳制品產量436.9萬噸,同比增長3.28%。其中液體乳產量370.0萬噸,同比增長3.08%;乳粉產量21.1萬噸,同比增長21.0%。在2008年企業紛紛虧損的三大巨頭,一季度的業績紛紛迎來增長。
"盡管情況有所好轉,但是就整個乳業來看,還沒有出現全面復蘇,只是一些企業的銷量恢復了。樂觀估計,年后才有可能全面復蘇。"伊利公關事業部一位管理人員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而中國奶業協會估計,到今年底我國乳業市場可以恢復到90%。
"雖然現在乳業在復興,但是目前面臨的一些困難還沒有完全解決。"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陳晨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三聚氰胺的影響雖然一直在減弱,但是其帶來的影響并沒有完全消除;另外,在上游奶源的建設中,還是存在一些不規范、規模化程度不高、上游奶源的建設缺乏長期的發展規劃等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存在;最后,消費者信心尚未完全恢復,奶品消費也沒有回歸到最好的狀態。
顯然,三聚氰胺夢魘猶存,中國乳業還須集體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