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投資中國的影響與應對
警惕“食用油悲劇”重演
越來越多有實力外來資本,尤其是跨國集團紛紛將觸角伸及中國養豬業,是否會使這塊對中國有著獨特意義的領域最終又淪為“殖民地”?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從短期來看,還大可不必高呼“狼來了”,因為養豬業低集中度的特點以及龐大的市場規模,使得外資無法在生產源頭實現壟斷;當然對外資的行為也不能坐視不理,需要在總量上對其進行一定控制。同時要警惕其通過整合產業鏈來實現對終端市場的控制,避免“食用油悲劇”重演。
生產源頭難壟斷
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從生豬生產領域來看,由于市場規模龐大以及我國目前仍以散養為主,外資很難在短期內控制生產源頭。與中國龐大的豬肉需求市場相比,出欄500頭以下的養豬場仍是中小型企業,“溫氏是中國最大的養豬企業,該集團年出欄豬為100萬頭,但比例占中國生豬行業的1%都不到?!睆V東天地集團陳生如是說。
業內人士認為,從目前來看,中國豬產業需要外來資本支撐并助其成長,離行業被外資壟斷與控制的階段還有一段較長的距離。
陳生認為,現在國內豬產業過于分散,市場集中度很低。況且,“目前外來投資者對該行業的涉足,大多是試探性的,投資幾千萬元,看看反饋,還談不上掌控。”
中國肉類協會秘書長鄧富江倒覺得現階段有必要引進外資,他指出,我國在豬品種培育、改良、管理經驗等方面,都比較落后,這就需要引進外國品種,吸收國外經驗,實現多元化競爭。同時他認為,中國養豬業最大的問題是資金問題,養豬需要高投入,風險也大,像防疫、銷售等都存在風險,“養1萬頭豬就需要1500萬的成本,而一個北京一年就有800萬頭豬的需求”。
黃松德坦言,外資養豬有其優勢:一是資金;二是育種;三是管理,“歐美的養殖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培育和積累了一些好品種,這不是國內企業短期內可以解決的。”但是國內企業也有自己的長處,除了更加本土化、與市場更貼近、對農村(戶)更熟悉,20多年來在養殖方面也積累了不少經驗。
外資緊盯產業鏈
并不滿足于只做“豬倌”,外資養豬企業正向著完整的產業鏈進軍。
從“預混料生產商”變成了“預混料商+生豬生產供應商”,美國艾格菲國際集團通過在福建、廣西、海南和江西收購養豬場,已經成功轉型。擴張產業鏈讓艾格菲嘗到了甜頭。2008年艾格菲銷售收入將近1.44億美元,不到兩年的時間實現企業經營規模增長7倍以上。雖然其一再聲明“是貨真價實的中國企業”,但其背后也不排除有外資活躍的身影。
此外,美國深南控股集團公司也在山東省利津市建設100萬頭規模的養豬場,由美方獨資建設,包括生豬養殖場、種豬繁育場和飼料加工廠等子項目。
飼料原料—品種—養殖場—屠宰加工—零售,外資養豬企業正向著完整的產業鏈進軍。
“醉翁之意不在酒”,著名農業經濟專家、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溫思美認為,外資看到了中國肉類市場的前景,現在開始進行戰略布局。“他們雖然對養豬很感興趣,但他們更多的是想進入肉類貯藏加工等環節。因為我們的下游產業更不發達,也比較容易控制。”
中國肉類協會秘書長鄧富江對此表示認同,“一旦外資控制了下游產業,我們想賣豬都沒處賣那就麻煩了!”
此外,在進入養豬行業的外資企業中,不少企業選擇了以種豬育種為突破口。全球最大的種豬育種公司美國PIC在山東擁有龍大、萬福等幾家祖代豬場,后又在東營通過美國深藍集團投資建設3000頭母豬的曾祖代、祖代豬場。荷蘭TOPIGS將中國總部放在青島,另在齊河、壽光等地積極布點。加拿大海波爾集團也在煙臺海陽建設了原種豬場。
有專家表示,外資如果控制了中國的種豬或者育種,就基本控制住了養豬業的上游。而飼料、養殖、加工這種更長產業鏈的整合將會產生規模效應。中國養殖企業尚未形成產業化發展,普遍未成規模。“外資在中國養豬業的優勢主要在于資金實力雄厚,容易整合上下游,產生規模效應,形成壟斷?!?
“食用油命運”隱憂
對于外資大舉進軍中國生豬養殖業,廣東溫氏集團副總裁黃松德表示,不讓外資進入中國養殖業是不可能的,而且國外養殖技術進入中國后,也可以帶來良性競爭。但溫氏呼吁政府有關部門應對外資進入和控制的規模密切關注,“要保持在一定的比例內,否則將會對中國的豬肉產業構成威脅”。
廣東信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梁皓儀認為,短期內外資養豬對中國沒有威脅,但如果不控制,十年、二十年后可能就會淪為第二個大豆產業。
“國際大資本集團看重的并不是一時的利潤高低,他們是從戰略上布局?!敝r業經濟專家、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溫思美指出,相比發達國家,我國肉類產業規?;a業化程度還遠遠不夠,這也便于外資進入、整合,他們主要是想通過控制產業鏈,最終實現對終端市場定價權的控制。
“就像10多年前的食用油市場一樣,當時國內沒有特別重視,大家都認為只是市場行為,但是時至今日,食用油市場已經基本被外資和外資參股的企業所控制了。外資進入(生豬及肉類市場)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政府要從戰略上加以考慮,避免此類事件的再次出現?!睖厮济缽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