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縣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圍繞發展生態型農業目標,改變傳統養殖方式,創新“三種模式”,推動傳統畜牧業生產向生態環保型轉變。
一是種養結合型。按照排泄量和消納量相適應的原則,把養殖場與農田、魚塘、園地一并規劃,推廣種植和養殖業相結合的生態養殖模式,共配套種植業消納土地面積30.4萬畝,發展規模養豬54.2萬頭,利用林地、園地養雞配套桔園、林地面積4.7萬畝,發展山地養雞63.8萬只,利用農田休閑期輪牧放養水禽(鴨、鵝)47.6萬只。
二是能源循環型。以“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建設為紐帶,將農村沼氣建設同改造畜禽圈舍相結合,其沼氣作農村清潔能源,沼液和沼渣作肥料施于農田和園地,全縣593家300頭以上規模豬場已建成大中型沼氣池6.8萬立方米、沼液儲存池1.6萬立方米、集糞發酵房7000多平方米、雨污分流和排污管道15萬米,可完成80%存欄生豬的排泄物綜合治理,并通過多級沉淀、厭氧發酵、配套土地消納,形成“豬—沼—果(作物)” 生態良性循環生產。
三是生態技術型。積極引進推廣生物發酵床“零排放”養豬技術,鼓勵養殖戶改造傳統養殖欄舍,開展發酵床養豬,實現生豬養殖“零排放”,目前,全縣已建成12家“零排放”養豬場,建成發酵床面積近4600平方米,養豬數量達到3000多頭,另有23家正在加緊建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