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農業部發布了《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2009-2020)》(以下簡稱《計劃》),希望以此改變我國長期以來對國外優良種豬依賴程度高、“引進-退化-再引進-再退化”的現象?!队媱潯诽岢?,將通過聯合育種、重新組建全國豬育種協作組專家組等方式措施來達成計劃所提出的目標。
我國是世界上地方豬種資源最多的國家,同樣是世界上引種最多的國家。但是近20年來,我國普遍引入國外瘦肉型豬,忽視了商品豬的遺傳改良選育。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劉東亮指出,國內種豬企業因規模小、技術力量欠缺,越來越看好只從國外引種帶來的品牌效應和銷售利潤,缺乏建立自有種群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眼光和魄力,逐漸淪為世界龐大豬肉產業的低端生產者,高附加值的種源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國內地方資源品種普遍邊緣化,個別甚至處于瀕危狀態。
數據顯示,當前國內能繁母豬存欄量高達4500萬頭,以30%的正常更替速度計算,國內種豬市場產值超過200億元。而200億中,高附加值的原種豬大部分由國外引進。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計劃》提出在2016年前選擇100家種豬場組建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形成純種基礎母豬總存欄達10萬頭的國家生豬核心育種群;2020年前,建設完善400個種公豬站。2015年起,種公豬站飼養的種公豬必須經過性能測定;核心育種群主要性能指標達到:目標體重日齡年保持2%的育種進展,達到100公斤日齡提前2天;瘦肉率每年提高0.5個百分點,達68%保持相對穩定;總產仔數年均提高0.15頭;飼料轉化率年均提高2%等目標。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農業部將重新組建全國豬育種協作組專家組作為生豬遺傳改良計劃的主要技術力量,聯合育種作為主要的育種體系,生豬產業政策適當向生豬核心育種場傾斜等措施來保障《計劃》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