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價格起起落落,始終不變的是消費者對“放心肉”的期盼。盡管國際上已經證明當前的甲型H1N1流感不會經由豬肉傳染,但仍引起了部分消費者的恐慌,豬肉安全問題仍是當前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日前于青島舉行的2009世界肉類組織第五屆世界豬肉大會上,豬肉安全問題再次成為國內外與會專家和企業代表討論的焦點。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隨著生豬養殖模式的變革和相關部門監管力度的加大,“放心肉”離老百姓正越來越近。
“放心肉”離我們有多遠
據中國肉類協會介紹,我國既是生豬生產大國,也是生豬產品消費大國,多數地區群眾的日常肉食消費以豬肉為主。2008年全國肉類人均占有量為54.8公斤,其中豬肉為34.8公斤,豬肉食品在整個肉類食品中占了60%以上。
原《生豬屠宰管理條例》自1998年施行以來,對于加強生豬屠宰管理,保證生豬產品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從近年的情況看,“放心肉”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一些地區私屠濫宰屢禁不止,屠宰病害豬、注水豬的現象時有發生,銷售、使用病害肉、注水肉等不合格生豬產品的情況還不同程度地存在。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部分消費者仍對豬肉安全問題“耿耿于懷”。為了防止在集貿市場上買到“問題豬肉”,不少消費者仍堅持到大型超市購買豬肉。
近兩年來,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這一行動被形容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維護我國產品信譽和國家形象的“特殊戰役”。
今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對肉類食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做了具體的要求。商務部、國家質檢總局等部門正在抓緊制訂相應的配套規章規范,以確保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有效執行。
商務部市場秩序司司長向欣3日表示,商務部正會同財政部在全國10個省市先行開展“放心肉”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探索和嘗試多種保障豬肉質量安全的做法和經驗,用3年至5年的時間在全國形成生豬屠宰及肉品流通行業健康發展的新機制。
養殖技術的“革命”讓豬肉更“放心”
作為豬肉生產的源頭,生豬的養殖方式是保障豬肉安全的重要環節。據山東省畜牧總站畜牧師周開鋒介紹,傳統的豬舍里存在大量糞便和蚊蟲,由于生長環境惡劣,生豬的疫病抵抗力降低,生豬的安全問題面臨嚴峻的挑戰。
近年來,一種新型的生豬養殖模式開始在中國多個省市得到推廣。這種養豬模式一改過去養殖場內糞便污染、蚊蟲亂飛的情況,讓豬回歸到自然健康的生活環境,又被稱為“自然養豬法”。
自然養豬法是由鋸末、稻殼、谷糠等墊料鋪成80厘米厚的發酵床,通過添加天然鹽、微生物、營養劑等物質,通過生物發酵技術分解豬的糞便,避免病菌傳播,具有無臭味、節省成本、提高豬群抗病能力等特點。
目前,自然養豬法在山東、福建、吉林等省得到大面積推廣,從而帶動全國出現了自然養豬法熱潮。
山東是中國推廣自然養豬法面積最大的省份。2006年,山東省開始試點生態養殖法,2008年開始大面積推廣。截至今年5月31日,該省已發展自然養豬法養殖場戶近6000個,建設發酵床面積達363萬平方米,存養各類豬只近300萬頭。自然養豬法已成功應用于產崽、育肥、妊娠等養豬生產的各個環節。
周開鋒說,由于微生物發酵,墊料下溫度較高,殺滅或抑制了細菌、病毒的繁殖,有利于豬的健康生長。同時,由于豬舍環境改善,豬病發生很少,幾乎不用抗生藥物,提高了豬肉品質,解決了豬肉的藥物殘留。
原中國畜牧協會豬業分會副秘書長荊繼忠認為,作為一種新型的養殖模式,自然養豬法有效解決了養豬帶來的污染問題,提高了生豬抗疫病能力,對保障豬肉安全有重要意義。
從農場到餐桌的豬肉安全追溯系統
豬肉安全包含多個鏈條,從生豬的養殖、屠宰、豬肉加工到配送、批發和零售,環節眾多,監管部門繁雜。要把所有的環節納入監管,發現問題時有章可循,豬肉安全追溯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法寶”。
在第五屆世界豬肉大會上,向欣表示,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推廣建立覆蓋屠宰、配送、批發、零售各環節的肉品質量信息可追溯系統。
在山東得利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記者看到,這里飼養的母豬都戴上了“耳環”,上面記錄了豬的飼料信息、免疫信息、預防保健信息和遺傳信息。該公司技術部經理尚來助告訴記者:“把這四方面信息綜合起來,從源頭上就建立起一個可追溯制度。這頭豬出欄以后,每一塊肉通過終端就可以掃出肉來自哪頭豬,這頭豬是什么時候出生的,喂了哪些飼料,用過哪些疫苗和獸藥等信息,一目了然。”
山東省現在主要是在濟南、濰坊、青島等地的大超市進行試點。消費者在超市買到帶有豬肉安全追溯系統的豬肉以后,只要在超市里的終端機上一刷,就能看到從農場到餐桌的各種詳細信息。
專家認為,把生豬養殖、屠宰和肉品加工、運輸、批發、零售的信息納入全過程監管,實現可追溯,確保了責任追究準確、及時、有效。豬肉安全追溯體系建立后,豬肉安全問題有望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