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實施生態立省戰略,著力推進生態畜牧業建設,青海省農牧廳積極響應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戰略決策,按照“以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科學合理利用草原資源為基礎,以推進草畜平衡為核心,以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為關鍵,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的總體思路,2008年在牧區六州的七個村開展草原生態畜牧業試點工作,以點帶面,努力實現草原生態保護和畜牧業健康發展雙贏,通過實踐,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是牧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在各級政府和省級聯點單位的精心指導和幫助下,試點村堅持群眾自愿和“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成立了不同形式、不同內容、不同規模的專業合作社。通過“傳、幫、帶”,廣大農牧民對專業合作社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提高,入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牧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試點村43.4%的牧戶加入了合作社。其中門源縣蘇吉灘鄉蘇吉灣村、天峻縣新源鎮梅隆村85%以上的牧戶都參加了合作社。
二是畜牧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各試點地區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生態畜牧業的重要方面,捆綁項目和資金,加大畜棚、圍欄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發展建設養畜。試點村已建成牲畜暖棚127棟、1.52萬平方米,貯草棚63棟、2520平方米,維修及新建草場圍欄383.6公里,種植飼草料6503畝,修建牲畜免疫注射欄78處。
三是畜種改良步伐進一步加快。各試點地區把加快畜種改良和本品種選育作為發展生態畜牧業的突破口,加大種畜鑒定、淘汰和引進力度,試點村共引進藏系種羊883只、半細毛羊種羊70只、大通牦牛種公牛45頭,藏羊本品種選育、半細毛羊改良和牦牛復壯步伐加快,牲畜個體生產性能不斷提高。
四是以草定畜工作順利推進。各地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工作,全面完成了草地產草量測定和載畜量核定,制定了減畜工作方案,落實了減畜措施。試點村共核減牲畜2.52萬個羊單位,占超載數的83%,其余正在核減之中。
五是促進了草地有償流轉。依托區域優勢,引導勞動力轉向二、三產業,通過有償流轉轉產牧民的草場,不但提高了草地的管護和利用水平,同時又促進了草地集約經營。如共和縣倒淌河鎮哈乙亥村依托地處109國道、靠近鎮政府和青海湖周邊的區位優勢,在合作社的統一組織下,分流富余勞動力100人從事市場販運和旅游服務,占該村勞動力的25.71%,通過契約方式,流轉草場1.2萬畝(占該村草場的10.03%),由合作社或養殖能手經營,調動了草場使用者建設草場、保護草場的積極性。
六是拓寬了牧民增收渠道。牧民通過草場、牲畜作價入股、按股進行分紅和草地有償流轉,首先使牧民的基本收入從體制機制上得到了保障,同時還通過在合作社打工或為養殖大戶務工,取得一份工資收入。促使一部分有專長的牧民在享受分紅的同時,從畜牧業生產中脫離出來,從事二三產業,拓寬了增收來源,使牧民收入結構正在發生轉變。如天峻縣新源鎮梅隆村,50%以上的勞動力從畜牧業生產中分離出來轉向二三產業,牧民收入中,畜牧業收入占40.7%,第二產業占9.9%,第三產業占49.4%。
七是生產經營方式不斷轉變。各試點村積極調整種養結構,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以建立生產基地、農牧戶進行合作聯營、發展訂單農牧業等形式,初步建立了“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組織+農牧戶”的產業格局,傳統的分戶經營方式逐步向市場化、集約化、規模化轉變。
通過試點建設,初步形成了三種生態畜牧業發展模式:即以門源縣蘇吉灘鄉蘇吉灣村、天峻縣新源鎮梅隆村、河南縣優干寧鎮吉仁村為代表的實行牲畜、草場作價入股,按股分紅的經營模式;以共和縣倒淌河鎮哈乙亥村為代表的通過草場流轉、大戶規模經營、分流牧業人口、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經營模式;以貴南縣塔秀鄉子哈村、治多縣治渠鄉同卡村為代表的實行聯戶經營、分工協作、優化產業結構、保護草原生態的經營模式。三種模式其共同的特點就是在牧民自愿的基礎上,引導幫助成立牧民專業合作社,以合作社為平臺,實行股份經營、集中經營、聯戶經營,從而有力地帶動了以草場、牲畜、飼草料地等為主的畜牧業資源整合,加快了草原使用權流轉,提高了牧民組織化程度,促進了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