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與CPI、通脹通縮的關系?
在人們的食品結構中,肉蛋奶處于金字塔的中間位置,居民收入的增加減少會很靈敏的反映在對其價格的影響上。而豬肉在肉蛋奶中占主導地位,因此,一旦豬肉本身供求關系出現嚴重不足或者嚴重過剩,價格大漲或大跌都會帶動肉蛋奶、食品價格的下跌。食品價格在CPI中占有三分之一的權重,因此有很多專家學者認為豬肉價格漲跌是反映宏觀經濟好壞的的鏡子。
筆者認為,在豬肉嚴重不足時,此時是賣方市場,飼料成本等各方面的成本上漲因素會在此時被賣方即養豬場戶放大,因此會帶動部分食品價格上漲,此時CPI上漲、通貨膨脹找到了最好的替罪羊。但一旦豬肉供大于求,豬肉價格下跌,轉為買方市場,成本等各種因素不僅不會放大,反而會被縮小,因為此時的買方即豬販子、屠宰場定價時首先考慮的是豬多還是豬少,而不是每斤豬價的成本線。
2006年上半年豬價跌至3元/斤以下,同比跌幅近50%,但CPI同比依然增漲1.3%。假如僅僅根據豬價漲跌來判斷通脹通縮,那么豬價如過山車般漲跌,宏觀經濟也是如此么?
宏觀經濟是通脹還是通縮,CPI是漲是跌,其主要因素是整體宏觀經濟的貨幣供應量,而豬肉價格則更多的受自身供求關系決定。豬多了肉價自然要跌,豬少了肉價自然要漲。其他農產品也一樣,各大媒體稱現在豬肉引起漲價,但實際情況是今年夏天蔬菜、糧食等價格同比大漲,豬價在6月份前一直持續下跌。而在替代品價格大漲的強力撐托下,豬價才沒有跌得過低。同時又在豬病的影響下才于7、8月份有一定幅度的上漲。
就算今年又是食品漲價導致通脹預期增加,但罪魁也不是豬肉,蔬菜、糧食都比豬肉更有資格當選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