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化模式下,加快轉型升級畜牧業,努力建設安全優質與集約高效相結合的農業和畜牧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畜牧業生產體系,促進農業和畜牧業協調發展。
污染問題是制約傳統畜牧業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坎,如何解決養殖業污染與新農村建設的矛盾?毋庸置疑,轉變養殖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推廣資源節約、生態循環的清潔化養殖技術,是加快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必由之路。
把畜牧業和工業發展統籌起來,傳統“包袱”就成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巨大財富。現代畜牧業水平顯著提升了,縣域經濟自然提速增效,雙增升位的目標也會如期實現。
優化升級提高畜牧業“五化”水平
大地回春,萬象更新。藍天白云下,黑山縣無梁殿鎮大崔村養豬場,一排排整齊的生態豬舍寬敞明亮、干爽清涼,沒有異味、不見污水。
不只大崔村的近3萬頭豬,錦州市約8000萬頭(只)畜禽都生活在這樣的畜牧小區里,而且大部分小區從點燈、燒火到取暖,基本都用清潔的沼氣能源,實現了生態環保養殖。
在黑山、北鎮、凌海、義縣等縣(市)掀起生態環保養殖的同時,北鎮尹家熏雞集團有限公司加工車間里,工人們緊張忙碌,屠宰分割生產線上日均實現加工肉雞近8萬只。尹家集團公司不是個例,以黑山縣的遼寧綠源肉業有限公司、北鎮市的遼寧金實集團、宏偉集團等為代表的“龍頭帶基地”發展模式,已使錦州市形成了生豬、肉牛、肉羊、奶牛和肉雞五大畜牧產業園區和產業鏈,到2009年末,全市肉蛋奶產量位居全省第二。
為進一步探求科學的畜牧業發展新模式,錦州市逐年加快轉變畜禽飼養方式和畜牧業增長方式,通過優化升級提升畜牧產業的“五化”發展水平,扎實推進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使現代畜牧經濟迅速成為財政增長、農民增收的致富產業。“五化”是指產業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產品品牌化和養殖生態化。
“一縣一業”推進產業布局區域化
思路決定出路,技術改變方向。從2005年底錦州市動物衛生體制改革以來,各級黨委和政府開始大力倡導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截至2010年,全市規模化養殖已經達到60%以上。從散養到圈養再到標準化小區養殖,“一縣一業”、科技興牧像杠桿一樣撬起了農民的養殖熱情。
錦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標準化養殖小區引領畜禽飼養方式不斷向集約化、標準化、工廠化方向發展,2010年全市將繼續加大規模養殖,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300個,使其成為今后發展畜牧業的重點。
優質安全畜產品推進生產標準化
錦州市依托規模養殖小區和專業合作組織兩個載體,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化經營。
全市畜牧小區建設標準高、數量多,2009年全市投資6.8億元,新建完成573個,超額完成省任務指標126個,排名全省前列。全市畜牧業深加工規模企業新、擴、改建19家,投入4.1億元,形成生產能力后預計可增加產值45億元。投資18億元的輝山乳業落戶義縣,投資4億元的雨潤生豬屠宰廠在黑山縣建設,北鎮尹家熏雞集團公司投資近億元擴建新廠,凌海九股河飼料有限公司建成了飼料廠,為現代畜牧業注入了活力。
龍頭企業和畜牧業合作社推進經營產業化
錦州市把提高畜牧業產業化作為現代畜牧業建設的重要抓手,緊緊圍繞肉牛、肉羊、蛋雞等主要畜禽品種,積極推動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建設,打造“一鄉一品”、“一縣一業”。 2009年,全市有313家畜牧業農民合作社登記注冊,基本覆蓋了豬、雞、牛、羊等主導產業,帶動農戶5萬余戶,為廣大養殖戶帶來了豐碩的效益。
提高市場競爭力推進畜產品品牌化
錦州市從2007年開始,以規模大、開發能力強、經營機制靈活的大型種業集團為基礎,以高校與科研院所技術力量為依托,以基層畜牧推廣機構為紐帶,積極開展生豬品種改良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工作。
2009年,北鎮、黑山、義縣、凌海4個縣(市)均被列為全國生豬品種改良補貼大縣(市),特別是遼育白牛作為一種肉牛新品種已通過農業部鑒定。在我省“一縣一品”建設縣(市)中,黑山縣被列為肉牛、蛋雞優勢產業建設重點縣、北鎮市為肉雞產業建設重點市、凌海市為生豬產業建設重點市、義縣為奶牛產業建設重點縣。
環保飼養技術推進養殖生態化
微生物發酵床養豬技術是一種安全、經濟、實用的養殖模式,能有效減少動物疫病、增加效益、實現節能減排,從根本上解決了糞便處理和環保難題,真正是“零排放”和生態環保養殖。 2007年起錦州市引入推廣該項技術,通過兩年多成功實踐,技術日趨成熟和完善,據測算,每頭豬平均日增重800克以上,可提前10天至15天出欄,每出欄一頭育肥豬可收增100元以上。今年全市將在已建6萬平方米生豬發酵床的基礎之上,再建生豬發酵床10萬平方米,養殖生豬12萬頭,僅此一項可為農民增收千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