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無半年貴”
據農業部監測,目前活豬和豬肉價格已分別連續下降12周和11周,降幅分別為19.7%和12.5%。低迷的豬肉價格不僅讓養豬戶面臨嚴重虧損,更會影響城市居民的日常消費。如何走出“豬無半年貴”的怪圈,值得研究。
近3年時間里,肉價幾起幾落,正應了經濟學里的“蛛網現象”。所謂“蛛網現象”,通俗地講,是指農產品從投入生產到成品上市需要一定時間,這段周期里,在信息不夠對稱、市場主體不盡合格等綜合因素下,經常會出現價格大幅漲跌。行情好時,豬農爭相補欄,使得供應量迅速增加,從而導致肉價下跌,隨之而來的是一定時間的虧損。此后,大量母豬被淘汰,生豬供應量下降,導致肉價上漲。如此漲跌起落,周期性往復,不僅讓養豬戶小賺大賠,更讓消費者心里沒底,讓調控方徒呼奈何。
如何跳出怪圈
“豬無半年貴”在生豬生產中的往復呈現,讓我們必須關注生豬生產經營中的具體形式,即農村以家庭為單元,只養幾十頭或上百頭豬的農戶,不應該也不能夠成為我國生豬供應的主力軍。農民在生豬生產經營中受信息不對稱、數量未形成規模、技術不先進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導致生豬生產經營無法從根本上擺脫經營效率低下的弊端。
由此可見,構建“效益+質量+規模”的生產經營模式,將成為生豬生產經營應當追求和達到的目標。同時,專家建議適時推出生豬期貨交易,建立套期保值機制,實施“先賣后養”、完善收儲制度等具體策略,才有望跳出“豬無半年貴”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