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規模化養殖已成養殖業發展的主旋律,終端用戶需求的變化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舊有的團隊和舊有的渠道能否適應這種變化?我們如何定位自己的產品,以迎合市場變化、滿足客戶的需求?未來五年獸藥產業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我們又應該樹立怎樣的戰略營銷新思維?
劉春雄(《銷售與市場》高級研究員):
結合目前行業的現狀,我個人認為企業的命運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命運一:快速發展,成為行業龍頭,這自然是最好的結果。
命運二:正常發展,被同行并購。劉老師將這種發展模式稱之為“宋江式發展”,即努力將企業做大,就是為了“招安”,能夠賣得好價錢。
命運三:熊貓式發展。為什么恐龍會滅絕而熊貓能夠活下來?這就是熊貓的“藍海”戰略——吃竹子,做到別人做不到的。
命運四:慢性死亡,逐漸被市場淘汰。
胡竑邠(中國動保協會副秘書長):
中國動保市場目前的寂靜只是暴風雨來臨前短暫的平和。目前全球動保20強占有85%以上的動保市場份額,雖然由于特殊國情使中國市場尚未淪陷,但市場總體趨勢不容樂觀。本土企業(內資動保企業)該如何正確看待自己的實力和未來方向?以本人20年(10年在內資,10年在外資)動保行業的從業經驗與感受,分別從研發、注冊,產品戰略,技術影響力,人力資源,市場營銷,客戶服務,渠道以及銷售管理這八大方面將內、外資動保企業進行了比較。而在銷售管理這一部分,胡總又分別從區域劃分,目標客戶分工,隊伍構成,招聘,培訓,業績考核,促銷支持這七個角度進行了詳細的闡釋。
我們的動保企業與外資動保企業的差距表現在企業發展的各個環節。當今市場瞬息萬變,外資動保企業虎視眈眈,而內資動保企業則安于現狀,忽視了自己曾經的微弱優勢正在被慢慢吞噬。
對于中國動保企業的未來的走向,我的觀點是:不論是發展壯大,培養核心競爭力,還是兼并,聯合,培養系統優勢甚至轉行,中國動保企業都必須馬上行動起來。
吳志剛(原寶潔公司事業部高級經理):
我本人認為,品牌必須服務生意、服務戰略、服務方向。“倒逼成長”的意義,就在于要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再根據既定目標一步步設計企業的發展路線。
中國企業現在一個最重要的事實就是,后發展時代已經結束,重組資源已擺在眼前,企業如若想要發展,就兵貴神速,用最短的時間迅速發展,這也就是“野蠻成長”的含義。同時,吳先生認為,發展需要霸氣,所謂霸氣就是要善于打破規則,具備突破常規的勇氣與魄力。
除此之外,新農村建設中品牌基本戰略方向:快速做大,提前投入,強樹品牌以及搶占資源。人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錢沒花完”,對企業而言就是已經沒有發展的機會,錢還沒花出去,換言之企業還在、所處的行業存在,但已經失去了發展的機會。這就好比發射航天器時的“窗口時間”,在宇宙空間的“窗口”打開之時才是最佳的發射時機,才會收到最好效果。我個人認為立即行動是實施各種戰略的根本。
規模化養殖時代的到來已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面對這樣的形勢,獸藥企業應當如何變革?獸藥企業的產品、渠道、人員應做怎樣的調整以適應市場?
天津漢普森總裁秦文安、冀中總裁吳里明、煙臺益生技術部經理吳增明、中牧集團市場部經理趙鳳龍、征宇藥業總經理劉學彬。
趙鳳龍(中牧集團市場部經理):
中牧集團為應對變革,提出‘安全’的概念,即安全養殖與安全用藥”,面對市場變革,必須加強技術服務,具備新的養殖理念和養殖技術。
吳里明(冀中總裁) :
動保企業深受上游養殖業的影響,有什么樣的養殖業態,就有什么樣的經營模式,因此動保企業的變革已成必然,創新勢在必行。歸結起來就是一句話:為應對變革所作的努力,做比不做好,多做比少做好。
企業死亡的“兩種死法,六種表現形式”,“兩種死法”即轉行或自然死亡,六種表現形式分別是并購、被外資收購、被上游企業即養殖企業收購、被飼料企業收購、被同行收購、以及因無收購價值而使企業徹底消失。為了避免企業死亡的命運,就必須通過創新迎合市場。
谷紅(農業部藥政處副處長):
規模化養殖會帶來行業內大幅度的調整,對企業而言是機遇與挑戰并存,這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如今小規模的獸藥企業仍然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出現,但在行業調整過程中,又會有大量的企業因為無法適應市場而出現哀鴻遍野的情況。規模化養殖必然要求企業素質的提升,對獸藥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些制假、販假企業必然會消亡。優勝劣汰是行業變革的必然結果,所以經歷變革之后的企業剩下得越大、越精、越少越好。
劉學彬(征宇藥業總經理)、谷紅:
春天或冬天都是針對不同的企業而言的,對于那些力爭上游、不斷前進的企業必然是春天;對于那些不思進取、安于現狀的企業,規模化養殖使他們無法適應市場,肯定會走進冬天。谷紅女士及秦文安先生還站在全行業的高度,認為對于整個動保行業而言,規模化養殖使企業優勝劣汰、資源優化,肯定會迎來行業的春天。
吳增明(煙臺益生技術部經理)、趙鳳龍(中牧集團市場部經理)——目前的動保行業可以用“春寒料峭”來形容。為適應規模化養殖,需要整合提升行業競爭力,這個過程中有競爭、有刺激、有痛苦,但只有如此,才能應對行業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