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畜牧業總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經達到了40%,畜牧業已經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在重慶建立新型現代畜牧業科技體系已經迫在眉睫,不僅要用其助推重慶畜牧業發展,也要為國家畜牧業發展積累經驗。”農業部原副部長、中國農業專家咨詢團主任委員洪紱曾昨日來渝指出。
全國相關院士、專家也紛紛為我市畜牧業發展把脈。
“要突出豬產業這個亮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認為,重慶要把畜牧經濟搞上去,要有自身的特色、亮點。汪懋華稱,重慶的豬產業走在全國前面,有自己的優良豬種、飼料廠、屠宰場,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重慶可以把豬產業這個亮點做好,運用科學手段做好良種培育、產品加工、產業布局等環節,做到“人無我有”,從而引領全國的豬產業發展。
此外,汪懋華還認為,目前我國畜牧業飼料轉化率、年產肥豬值等指標都比較落后,在產業化、個性化上都與國際水平有較大差距。一定要讓科技進入千家萬戶,轉變農民的產業發展方式,帶動農民增收。
“農技人員的培訓很重要”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志標對于畜牧業農技人員的培訓尤為看重。他說:“人員的培訓,要更強調農業技術推廣的培訓,要加大對直接服務畜牧產業人員的培訓力度,尤其是農技人員的培訓。通過他們,讓農民真正掌握畜牧業先進技術。”
同時,他還提出目前科研人才使用上的弊端。“現在對人才的使用有浪費之嫌,一味的追求團隊的高學歷是不科學的。”南志標說,目前在科研上人員配備多,但是將農業技術直接服務于產業發展的農技推廣人員則相對薄弱,應該在這方面加強工作,實現科技向生產力的有效轉化。
在人才培養上,南志標認為在目前西南地區還欠發達的局面下,通過引進人才難度較大,尤其是要引進能獨當一面的“帥才”更是如此。“可以考慮積極鼓勵現有人才進行在職培訓來增加科研實力,畜牧科學院要主動把人放出去,在保留薪金甚至獎金的情況下激發在職人員繼續深造的欲望,對于打破目前引進人才難的局面是一條可行之路。”
“褪了毛的豬也是農業”
科技部發展計劃司巡視員、研究員申茂向介紹說,1994年,全國肉制品總量僅4300萬噸,到了2009年就有7000多萬噸,這是為什么?在申茂向看來,這是由于養殖方式的轉變,從過去分散養殖逐步發展到規模化養殖的結果。
那么,未來畜牧業的發展將靠什么方式予以繼續?
“有毛的豬是農業,褪了毛的豬也是農業。”申茂向認為,重慶畜牧業發展不僅僅是要做好農產品加工,還要向食品制造業發展。美國1個玉米能制造出70多個產品,1頭豬能制造出2000多個產品,我們在這方面差距還比較大。一定要轉變觀念,涉入交叉融合的學科,大力發展食品制造業。“重慶畜牧業要提高占比,僅僅靠賣豬是絕對達不到的,一定要加大科技含量。”
“借鑒國外經驗合理布局”
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營養分會理事、重慶市畜牧科學院院長劉作華表示,他們將借鑒國外畜牧業發達國家科研機構布局的成功經驗,按院總部、研究所、分院進行布局設計。劉作華介紹,除了設在榮昌的院總部,他們還將設立養豬科學研究所、動物營養研究所等9個研究所,并組建武陵分院(酉陽)、三峽分院(云陽)、中國南方肉牛研究中心(豐都)等分院,以便用科技讓地方資源更好地轉化為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