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豬的育種目標經歷了從脂肪型到瘦肉型的轉變,從純種培育到專門化品系和配套系培育的轉變。育種目標考慮的兩個主要方面:一是提高種群生產性能的遺傳潛力,二是如何最大可能地實現這些遺傳潛力。從降低養豬生產成本、提高產品數量和質量的商業角度考慮,目前豬育種的主要目標仍是提高生長速度、繁殖性能、產肉量及適應性。 近年來隨著對人類需求的變化、豬育種的進展、以及相關技術的進步,實際的豬育種目標也不斷地變化。以國際上一些大育種公司為例,在1990年以前的豬育種目標主要考慮三個性狀,即瘦肉率(在總目標中占的比例為48%)、飼料效率(37%)和生長速度(15%),能夠實現的年度選擇強度為1.0。在1991~1995年期間除考慮這三個性狀外,納入了產仔數,相對比重調整為35%、30%、16%和19%,實現的年度選擇強度提高到1.14。到1996~2000年期間又增加了肉質性狀,相應比例更新為20%、15%、20%、40%和5%,實現的年度選擇強度增加到1.2。在此基礎上,現在的育種目標(2000~2005年)中又考慮了抗病力,并且將相對比例調整為20%、12%、20%、32%、10%和6%,預計可以實現的年度選擇強度將大幅度提高到1.6。
這種育種目標的改變除反映了市場需求和育種進展變化外,也表明隨著技術的進步,對豬育種方向的人為控制更加有效,能夠在育種目標中同時考慮的性狀越來越全面,選擇的進展加快。特別是隨著豬基因組計劃的進展,才有可能將肉質和抗病力等常規選擇比較困難的性狀納入到育種目標之中,并且占到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同時可以保持較高的選擇強度。
在確定育種目標后,需要從實際出發考慮實現這些目標需要選擇的性狀,從理論上要求直接實施選擇的性狀應該與育種目標盡量保持一致或有較高的遺傳相關,并且要能夠廣泛、簡便、低成本地度量,以降低總育種成本、提高選擇強度。現代技術的進步為我們提高了更加廣泛的選擇性狀,最為明顯的變化是從傳統的體尺度量、同胞性能測定到A超活體背膘厚測定、ACM個體飼喂自動記錄系統,大大提高了目標性狀選擇的準確性和效率。目前直接測定活體眼肌面積和背膘厚的B超掃描測定,以及與繁殖性能、肉質和抗病力相關的基因檢測,為實現更加全面和完善的育種目標奠定了基礎。
我國已加入WTO,養豬業將直接面對國際種豬市場的激烈競爭,在我國規模化瘦肉型種豬繁育體系中,洋三元雜種商品肉豬占絕對優勢,養豬生產市場經濟發展迅速,但育種速度遠遠趕不上市場對豬肉要求的變化速度。不難想象,在現有瘦肉型豬繁育體系中,我國現有的種豬質量一直落后于大多數養豬先進國家,不可避免地出現世界上最龐大的養豬生產規模支撐的是靠引種來維持繁育體系,整個養豬生產受制于他人的尷尬局面。面對這一狀況,迫使我們必須尋求適合我國國情、在國際種豬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的特色種豬品系和繁育體系。與國外養豬先進國家相比,在種豬質量、飼料原料、疾病控制和環境治理成本等方面我國對不具備優勢,僅有的人力成本優勢也由于管理和生產效率的缺陷而不具備明顯的優勢。因此能夠占有的優勢只剩下豐富的種豬資源,所擁有的高繁殖性能、良好的肉質和適應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豬洋三元雜種豬的發展是否會重蹈白羽肉雞在我國發展的情況還不明顯,但總體發展趨勢是難以更改的,有準備的種豬企業在未來的競爭中將占據有利的地位。如PIC公司目前大力加強建設多元化基因庫作為應變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收集不同類型的種豬資源,基因庫由許多不同生產性能的基因型群體或專門化品系組成,遺傳基礎豐富。不同品系由不同的基因組成,在毛色、肉質、生長、胴體、繁殖、抗病等方面各有所長。在國際種豬市場供過于求的激烈競爭形勢下,不斷創造新的優質豬、特色肉具有廣闊的前途,基因庫原始材料越豐富多樣,選擇余地越大,應變能力越強。
因此,未來的豬育種目標將突破目前有限目標的限制,利用個體全基因組信息,可以全方位地考慮從生長性能、繁殖性能到肉質、抗病力等,可以通過各種專門化品系、優化雜交繁育體系等手段實現總的育種目標。
本文摘自《現代豬育種新技術和應用策略》作者: 陳瑤生 李加琪 王 翀 (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廣州市天河區五山,51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