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以降低藥價為主要目標的系列醫藥政策的密集出臺,還未來得及對藥價產生沉重一“擊”,卻在資本市場里率先“發揮作用”。然而,政策真的會帶來如此巨大的“沖擊力”嗎?業內人士認為,“恐慌”過后醫藥股有望在大幅下跌后開始探底反彈。
事實上,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政策背景依然嚴峻,醫藥股會在黑暗中燦爛還是持續坎坷?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但大宗原料藥、創新仿制藥和生物醫藥仍是最被看好的三大“價值地帶”。
2010年年中,醫藥板塊的指數猶如坐上了過山車。從1449點最高點到最低點1031,跌幅達28.9%。與此同時,上證A股指數從3165點跌到了2424點,跌幅為23.4%。醫藥股在人們的心目中的地位直線下降。在2009年走勢強勁的醫藥股為什么會在今年跑輸大盤?
事實上,6月18日可被視為一個分水嶺。當天,發改委公布了《藥品價格管理辦法》,并隨后公布將進行反商業賄賂治理,自此醫藥指數開始大幅下跌。
細數一下,6月以來,醫藥行業出臺的新政可以用“密集”來形容:首先,新版GMP即將實施,制造標準提升,導致企業管理成本增加;其次,新版藥品價格管理辦法有望今年底推出;再次,醫藥企業的成本核算從嚴;第四,打擊醫藥商業賄賂;第五,今年年底之前稅務部門可能對醫藥流通企業開展大規模稽查。
“如果政策能如實執行,短期內醫藥企業利潤水平將不同程度的降低,一些中小企業甚至會面臨生存的壓力,從而引發行業洗牌。”興業證券分析師王曦對記者表示。
通過對行業協會、市場分析人士、企業高管等的廣泛調查,記者發現,他們的一個共同看法卻是,下半年醫藥市場仍有可為,醫藥市場正悄然孕育著巨大價值,值得引起人們的關注。
截至7月15日,根據統計來看,已經公布業績預告的60家醫藥上市公司中,“首次虧損”的只有5家,“預增”的有28家,再加上“略增”級的上市藥企,有近40家之多。同時,藥企內部人士還一致認為,從歷史規律來看,一般下半年的增長會比上半年高。
“風暴早晚會過去,醫藥還會走向持續的高增長。如果政策執行到位,以藥養醫機制中形成的需求泡沫將被擠出,因此醫藥企業的效益有可能會是先降后升。”廣發證券研究員葛崢認為。
管制下的成長路徑
以降低藥價為最終目標的醫藥新政不可避免地對醫藥企業造成沖擊,但企業的應對措施同樣“精彩迭出”。
“我們已經準備好了‘過冬的棉衣’。”陜西一家中藥類的上市公司戰略部主管這樣對上海證券報表示。“從去年底開始,我們就囤積主要原料藥材,為降低企業成本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如果藥價要求進一步下降,也能確保企業生存下去。”
另外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則表示,對于藥品價格管理辦法,企業也準備了一些應對措施。比方說要求對藥企的費用率、利潤率進行管理,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做大某種利潤率低的普藥的量,把企業的整個利潤率降下來。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對記者表示,現在最重要的是,企業要找到管制下的成長路徑。企業面對的是“獨木橋”。在獨木橋下尋找企業成長路徑,是現在每個工業企業、商業企業都要思考的問題。“現在政策更加科學,更加符合規律,所以對企業而言,要順勢而為,爭取不被降價,獲得單獨定價的機會。”
另外,南京的一家醫藥企業投資關系部相關人士則告訴上海證券報,醫藥反賄賂治理是今年治理藥價高企的一記重拳,事實上,反賄賂在2006年就開展過,力度和影響都很大。反賄賂治理對那些靠給醫生回扣為主要營銷手段的醫藥企業有較大影響,該政策應該能夠推動企業加強生產成本的控制。
同時,長期來看,某種程度上,醫藥新政可以“為醫藥企業營造更加健康、公平的市場環境。”據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于明德向本報記者透露,近期,醫保藥物招標政策已經進行了局部調整,其中有一條,將落實60天回款制度,建立公報制。“以后誰拿企業藥物遲遲不給錢,將向外界公開該單位的名稱。鞭策醫院等單位建立誠信口碑,也可幫助企業更快回籠資金。”
此外,號稱史上最嚴的“新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標準”有望7月底頒布實施。藥監部門花了五年時間修訂完成的GMP標準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今年7月也是藥監局規定的最后期限。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聞發言人顏江瑛上周表示,新標準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涵蓋了歐盟、美國FDA、WHO對GMP的基本要求,其中硬件內容參照歐盟,軟件參照美國,其嚴格程度處于世界前列。
在康緣藥業銷售公司相關人士看來,新版的GMP標準將要求企業加大硬件和技術層面的投入。上市公司因資金實力較大,所以問題不大,而中小企業卻到了生死關頭。新版GMP標準的實施有利于加強行業洗牌,淘汰落后企業,提高藥品的安全性能。“因此,對上市公司來說則是利好。”
基金不離不棄
即便醫藥板塊近來“跌跌不休”,但有趣的是,醫藥仍是基金等投資機構“盯梢”的對象。
據上海證券報調查,為了給基金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不少基金在第二季度將醫藥、消費類股作為重要的防御“武器”。
二季度,醫藥是幾乎所有基金標配的行業,7月20日公布季報的國泰金馬、博時策略、博時精選等幾家基金公司均重倉醫藥行業。如上投摩根阿爾法的十大重倉股中,康美藥業、仁和藥業、哈藥股份、中新藥業等占據四席。天相統計顯示,基金對最青睞的醫藥生物等股票增持比例為2.36%,所持市值395.36億元。
其中,一些具有獨特優勢的醫藥公司更是遭到大量基金“熱捧”。比如東阿阿膠,二季度末重倉持有的基金超過25家。包括銀河基金、信誠基金、大成基金、上投摩根、華泰柏瑞等公司。另外,哈藥、華蘭等個股也獲得基金追捧。
作為今年以來寥寥幾只正收益的股基之一,信誠盛世藍籌的表現令投資人驚喜,近期申購量也連續激增。正是醫藥、消費和新興產業等配置使該基金獲益匪淺。
信誠盛世藍籌基金經理張鋒表示,“我認為今年以來投資醫藥股并非是為了防御,而是主動進攻。”
他說,醫藥行業具有三重利好支持:第
一、人口老化加快增加了對醫藥消費需求;第
二、新的醫改政策擴大了醫保人群范圍,這也會增加醫藥行業的需求;第
三、最近十年經濟的快速增長,居民收入水平有較大提高,保健意識也更加強烈,這對醫藥行業的消費需求也會有較大推動。
對醫藥行業持堅定信心的不止張鋒一人。
廣發證券分析師葛崢認為,醫藥行業從2009年(醫改元年)開始進入發展的黃金十年,其面對的是一個高增長的剛性需求。絕對人口基數大、人口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去年1.9億的老齡人口花掉了衛生總費用的90%,而到2035年我國的老齡人口將達到4.3億)、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家庭醫療保健支出增長、全民醫保及政府持續追加投入、醫保結余率的降低等因素,都說明了醫藥市場的巨大空間。
他認為,下半年受政策影響較小的三類企業比較值得期待。一種是純OTC藥品的公司;第二種是血液、疫苗等生物公司;三是流通環節的企業。
大宗原料藥市場探底反彈
在醫藥板塊,大宗原料藥一直受到市場“偏愛”。下半年整個市場都在期待原料藥板塊,特別是維生素E(VE)市場探底反彈。
今年以來,從三月份165元/公斤的高價到6月的135元/公斤,VE的價格跌勢令人“揪心”。進入7月份以來VE價格更是節節“敗退”,博亞和訊網的最新統計顯示,7月21日,VE的國產價格已驚現105元/公斤的歷史新低。這一價格已經比金融危機時的110元/公斤還要低。來自渤海證券醫藥分析師吳洋表示,在出口比較穩定的情況下,降幅如此巨大,比較罕見。
VE價格跌勢何時止?
浙江醫藥負責銷售的相關人士向上海證券報解釋了VE降價的真實原因:由于國內市場需求下降,特別是養豬業不景氣,農戶不肯用VE,導致量、價齊跌。同時,新和成董秘石觀群告訴上海證券報,今年以來出口都比較穩定,而3季度歷來是養殖業的傳統淡季,要到四季度才能回暖,VE市場需求才能被拉動。
但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隨著每年三季度浙江醫藥和新和成這兩大VE生產巨頭進入停產檢修期,VE的價格有望穩定下來,不會再繼續下跌。同時為四季度的旺季做好準備。
渤海證券分析師吳洋告訴記者,兩家公司在VE領域處于絕對領先地位,總產量占國內市場份額的80%以上。
從歷史情況來看,停產將終結目前快速下跌的VE走勢。“如果停產,VE價格能在100元/公斤筑底反彈,逐漸進入價格復蘇期。另外隨著8—9月豬肉價格的回升,將拉動VE市場需求。”
其他大宗原料藥方面,從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來看,分化情況比較嚴重。今年5月VA及衍生物環比出口量下滑11.9%,均價上漲9%。而VC內銷價格42元/公斤左右,相比年初大幅下滑47%,VC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依舊存在,價格下滑趨勢不變。同時,VB2量價穩定;VB5出口量回升;VD3價格大幅回落。
仿制藥迎來千載難逢機遇
2010年,另外一個被看好的是醫藥市場里擁有巨大增長潛力的創新仿制藥。國際仿制藥市場帶來的產業轉移大蛋糕也相當誘人。
據北京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促進中心副主任張澤工向記者介紹,仿制藥市場目前已經占全球藥品市場的40%以上,未來3年內,國際上將有年銷售額達1370億美元的藥品失去專利保護。
據他介紹,2001年到2010年是世界制藥史上商標名藥品專利到期高峰時段,一些大型跨國制藥公司陸續有一半以上的藥品專利到期,一大批單品種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藥品專利保護期也已屆滿。而從2011年至2015年,又將有價值770億美元的藥品專利過期。如此大規模的專利藥解禁對于仿制藥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這也將對原料藥市場形成巨大需求。
“其實一種優質的仿制藥也需要企業投入很大的研發力量,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容易一些,需要鼓勵,也需要控制。”張澤工說。
“今明兩年,就有可能看到中國藥企成功通過美國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英文縮寫)的認證。”國泰君安策略分析師金潤這樣對記者表示。他說,“目前,中國一些企業正在憑借高效率、低成本的優勢開發仿制藥,申請FDA認證的工作也在進行中。一旦能夠突破,對公司打通國際市場、實現公司銷售收入的迅猛增長有很大的助力。”
在他看來,美國醫藥巨頭為了適應新醫改定價壓力將采用削減成本、外包生產等手段來過渡。這正是中國醫藥企業的強項,同時,醫藥產業向中國轉移所產生的成本削減效應,也對金融危機陰影下的海外藥企具有很大的誘惑力。
國際仿制藥市場的規模正在快速擴容。事實上,在曾經以專利藥為主的歐洲國家,政府為了降低醫療成本,縮短投資期限,也開始鼓勵仿制藥的研發、生產和使用。歐洲目前已出現了四大新興仿制藥市場——法國、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預計未來5年里,這4個國家的仿制藥市場將會呈現兩位數增長。張澤工介紹說。同時,他認為,全球十大仿制藥生產商已經占據了全球仿制藥市場47%的份額,基本處于壟斷格局,因此對于仿制藥占97%的中國醫藥企業來說,只有通過搶占先機,把目光投向尚未被大型仿制藥集團密切關注的新興市場,同時提高自身藥品標準,嚴格準入門檻,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才能搶灘國外市場,走中國特色的國際化醫藥道路。
同時,日信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李偉志指出,目前我國正面臨國際醫藥產業轉移生產的歷史性機遇,推動這一進程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海外藥品專利到期高峰時段來臨。二是中國有顯著的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世界制藥巨頭一定會增加對華的原料藥采購,尤其是特色原料藥。
他對記者表示,“長期來看,這些政策將促使醫藥企業加大產業升級的力度,爭取仿制藥出口,避免受到國內藥品價格的制約,因此研發能力強的優質企業的競爭力有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