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產業,被譽為“朝陽產業”。在這個“朝陽產業”中,全球擁有100億美元市場的疫苗是當今制藥業最熱門的產品之一。自1980年以來的20多年時間里,全球疫苗市場增長了10倍多,而同期藥品銷售額僅增長了5倍,全球疫苗市場的增長速度大于處方藥。據統計,2001年全球疫苗銷售額為54億美元,2002年為75億美元,年增長幅度約為40%。預計2006年全球疫苗市場的“容量”為100億美元,其中增長最快的是流感疫苗。有專家說,未來如果抗腫瘤疫苗和抗艾滋病疫苗能夠獲得成功,整體疫苗市場規模和增速會比預計的更大。
國產疫苗顯山露水
疫苗產業近年來在我國已“顯山露水”。由于近年來我國醫藥行業正處于結構調整之中,受藥品價格下調等宏觀因素的影響,以及能源及原材料持續上漲等外部因素的影響,我國醫藥企業經濟效益出現滑坡。
據國家發改委8月28日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我國醫藥行業運行情況報告顯示,多數醫藥上市公司雖然還能保持收入的增長,但凈利潤卻未能同步增長,有三成醫藥公司出現虧損。但是,在2006年醫藥行業普遍不景氣的形勢下,疫苗生產給人眼睛一亮的感覺,其較高盈利能力和廣闊市場前景,有望成為醫藥行業新的增長點。有資料顯示,在國內4000多億元的醫藥工業產值中,生物制藥占的比重為10%,但就凈利潤來看,生物制藥的貢獻卻達到了15%,且我國的疫苗市場正以年均20%的增速增長。其實,我國的疫苗市場早在2003年“非典”期間就已被激活。到2004年,我國有價疫苗市場規模達到30億元。
專家認為,疫苗市場紅火的原因固然與非典、艾滋病、流感、乙肝、禽流感等危機接連爆發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放開和落實,為疫苗市場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我國一直比較重視對疫苗的監管,曾經先后發布實施《生物制品批簽發管理辦法》、《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等管理制度,另外還把疫苗產業作為重點發展對象。《中國生物產業發展戰略》將“發展能有效保障我國公共衛生安全的新型疫苗”列為生物醫藥領域的頭號工程,而且將在稅收政策方面給予極大的優惠,因此疫苗產業將會成為我國生物技術領域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在《關于組織實施生物疫苗和診斷試劑高技術產業化專項的通知》中,國家發改委表示通過該政策,“治療性疫苗可以加速產業化進程,促使新產品盡快上市,為臨床治療腫瘤及其他疾病提供安全有效的新藥”,將為疫苗產業的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
國際巨頭看好中國市場
雖說我國疫苗行業處于黃金發展期,但把它放到國際市場的大背景下觀察,情況卻不容樂觀。國際醫藥巨頭看好中國疫苗市場,相繼在中國市場“會師”。2005年11月,全球第四大制藥企業瑞士諾華制藥公司與美國凱龍公司達成最后的并購協議,以51億美元收購其尚未持有的58%股份,新增加的生物制藥業務將并入諾華現有的制藥業務部門。此前,凱龍在世界疫苗市場一直占有壟斷位置,目前提供超過30多個品種的新產品和傳統疫苗供成人和兒童使用,上年的疫苗收入達到了5.1億美元。
據悉,諾華收購凱龍意在打入中國市場填補空缺。同時,外資藥企在華的格局也將發生變化:諾華取代凱龍,與葛蘭素史克、賽諾非-巴斯德三分中國疫苗市場的天下。
但同樣有此意愿者不只諾華。2005年9月,全球第二大制藥集團英國葛蘭素史克以14億美元收購加拿大疫苗生產商ID生物制藥公司。全球最大流感疫苗生產商賽諾非-巴斯德緊隨其后,宣布加大在華的疫苗投放量,達到500萬人份。2006年10月,美國制藥巨頭輝瑞公司宣布收購英國私人疫苗開發企業PowderMed公司,但未透露交易金額。輝瑞中國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目前將近30億元的疫苗市場雖不算大,但由于中國人口眾多,所以被業界公認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因此,輝瑞在完成對PowderMed的收購后,很可能會進軍中國疫苗市場?!?br/> 盡快做強國產疫苗
面對世界制藥巨頭的咄咄逼人之勢,國內多數疫苗企業的表現卻差強人意,似乎給人束手無策的感覺。常用疫苗之一的流感疫苗,目前我國基本上使用的是來自賽諾非-巴斯德、諾華、葛蘭素史克三巨頭的產品。
據了解,我國國內疫苗生產企業主要有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北京天壇生物、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華北制藥集團等。雖然國家對國內疫苗企業一直采用保護政策,但由于技術等方面原因,國產疫苗商品穩定性等指標上與國外有較大差距,從而無法獲得市場的認可,國內疫苗所占市場份額很少。
有關專家認為,在宏觀上應對國產疫苗生產企業加大政策傾斜力度,簡化、改進、加速新產品的審批,建立疫苗專職審批制度、建立快速審批制度等。提高新產品開發力度,加大對疫苗新產品投入資金。國家發改委日前指出,決定在2006-2007年期間,組織實施生物疫苗高技術產業化專項,為符合產業化專項的企業提供資金資助,以加速疫苗的產業化進程,專項的重點領域包括預防性疫苗、治療性疫苗和診斷試劑。作為國內制藥企業,應充分利用國家優惠政策,抓住發展機遇,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共同把國產疫苗市場做大做強。
國產疫苗顯山露水
疫苗產業近年來在我國已“顯山露水”。由于近年來我國醫藥行業正處于結構調整之中,受藥品價格下調等宏觀因素的影響,以及能源及原材料持續上漲等外部因素的影響,我國醫藥企業經濟效益出現滑坡。
據國家發改委8月28日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我國醫藥行業運行情況報告顯示,多數醫藥上市公司雖然還能保持收入的增長,但凈利潤卻未能同步增長,有三成醫藥公司出現虧損。但是,在2006年醫藥行業普遍不景氣的形勢下,疫苗生產給人眼睛一亮的感覺,其較高盈利能力和廣闊市場前景,有望成為醫藥行業新的增長點。有資料顯示,在國內4000多億元的醫藥工業產值中,生物制藥占的比重為10%,但就凈利潤來看,生物制藥的貢獻卻達到了15%,且我國的疫苗市場正以年均20%的增速增長。其實,我國的疫苗市場早在2003年“非典”期間就已被激活。到2004年,我國有價疫苗市場規模達到30億元。
專家認為,疫苗市場紅火的原因固然與非典、艾滋病、流感、乙肝、禽流感等危機接連爆發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放開和落實,為疫苗市場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我國一直比較重視對疫苗的監管,曾經先后發布實施《生物制品批簽發管理辦法》、《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等管理制度,另外還把疫苗產業作為重點發展對象。《中國生物產業發展戰略》將“發展能有效保障我國公共衛生安全的新型疫苗”列為生物醫藥領域的頭號工程,而且將在稅收政策方面給予極大的優惠,因此疫苗產業將會成為我國生物技術領域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在《關于組織實施生物疫苗和診斷試劑高技術產業化專項的通知》中,國家發改委表示通過該政策,“治療性疫苗可以加速產業化進程,促使新產品盡快上市,為臨床治療腫瘤及其他疾病提供安全有效的新藥”,將為疫苗產業的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
國際巨頭看好中國市場
雖說我國疫苗行業處于黃金發展期,但把它放到國際市場的大背景下觀察,情況卻不容樂觀。國際醫藥巨頭看好中國疫苗市場,相繼在中國市場“會師”。2005年11月,全球第四大制藥企業瑞士諾華制藥公司與美國凱龍公司達成最后的并購協議,以51億美元收購其尚未持有的58%股份,新增加的生物制藥業務將并入諾華現有的制藥業務部門。此前,凱龍在世界疫苗市場一直占有壟斷位置,目前提供超過30多個品種的新產品和傳統疫苗供成人和兒童使用,上年的疫苗收入達到了5.1億美元。
據悉,諾華收購凱龍意在打入中國市場填補空缺。同時,外資藥企在華的格局也將發生變化:諾華取代凱龍,與葛蘭素史克、賽諾非-巴斯德三分中國疫苗市場的天下。
但同樣有此意愿者不只諾華。2005年9月,全球第二大制藥集團英國葛蘭素史克以14億美元收購加拿大疫苗生產商ID生物制藥公司。全球最大流感疫苗生產商賽諾非-巴斯德緊隨其后,宣布加大在華的疫苗投放量,達到500萬人份。2006年10月,美國制藥巨頭輝瑞公司宣布收購英國私人疫苗開發企業PowderMed公司,但未透露交易金額。輝瑞中國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目前將近30億元的疫苗市場雖不算大,但由于中國人口眾多,所以被業界公認是最有發展潛力的。因此,輝瑞在完成對PowderMed的收購后,很可能會進軍中國疫苗市場?!?br/> 盡快做強國產疫苗
面對世界制藥巨頭的咄咄逼人之勢,國內多數疫苗企業的表現卻差強人意,似乎給人束手無策的感覺。常用疫苗之一的流感疫苗,目前我國基本上使用的是來自賽諾非-巴斯德、諾華、葛蘭素史克三巨頭的產品。
據了解,我國國內疫苗生產企業主要有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北京天壇生物、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華北制藥集團等。雖然國家對國內疫苗企業一直采用保護政策,但由于技術等方面原因,國產疫苗商品穩定性等指標上與國外有較大差距,從而無法獲得市場的認可,國內疫苗所占市場份額很少。
有關專家認為,在宏觀上應對國產疫苗生產企業加大政策傾斜力度,簡化、改進、加速新產品的審批,建立疫苗專職審批制度、建立快速審批制度等。提高新產品開發力度,加大對疫苗新產品投入資金。國家發改委日前指出,決定在2006-2007年期間,組織實施生物疫苗高技術產業化專項,為符合產業化專項的企業提供資金資助,以加速疫苗的產業化進程,專項的重點領域包括預防性疫苗、治療性疫苗和診斷試劑。作為國內制藥企業,應充分利用國家優惠政策,抓住發展機遇,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共同把國產疫苗市場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