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來,我國生豬養殖業雖然經歷多次波動,但是發展迅速,總體上增長較快,生豬出欄量由1952年的6545萬頭增加到2008年的60960萬頭,2008年豬肉產量達到4615萬t,占肉類產量的比例達60%以上。目前,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豬肉生產國,豬肉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50%左右。
建國以來,我國豬肉增長速度快于人口增長速度,人均占有量迅速提高,20世紀60年代人均占有量為5.22kg,進入21世紀已達36kg以上。中國養豬業的發展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導致的豬肉需求增加,生豬養殖技術的進步,專業化、規模化養殖模式的發展以及龍頭企業主導的養豬業兼并與整合。
生豬產業發展趨勢
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生豬養殖業會發生三大明顯變化:
豬業兼并重組進程加速 按照國際上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在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人民消費需求不斷提高的過程中,生豬養殖和豬肉產品加工業將會涌現出一大批規模大、質量優的企業,并且這些企業主要在兼并重組過程中出現。雖然近期我國養豬業不會像美國那樣由排名第一的企業(Smithfield Foods Inc.)控制全國豬肉加工所需豬肉的52%,但是雙匯、雨潤、金鑼等龍頭企業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啟動并加速國內養豬業和豬肉制品加工業的兼并重組進程,并在豬肉生產加工中占據絕對重要的份額。
政府監管能力增強 近年來,我國生豬養殖業和豬肉消費市場的頻繁大幅度波動,引起了我國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在學者們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國家政府有關部門對生豬行業的監管能力顯著增強。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扶持生豬生產穩定市場供應的通知》,提出了多項扶持政策,如能繁母豬補貼、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政策、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和標準化規模養殖支持、生豬良種補貼等,來促進生豬生產的快速發展。2009年上半年我國豬肉價格出現連續數月的下跌走勢,為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2009年6月13日,商務部會同財政部、發改委啟動了國產凍豬肉的收儲工作,穩定了生豬生產,保護了養殖戶利益,促進了生豬及豬肉市場穩定發展。此外,我國政府部門在生豬養殖的疫病預防救濟方面也積累了成功經驗,對于疫情預警、防治、救濟反應非常迅速而且成效顯著。政府對養豬業和豬肉市場的監管機制逐漸成熟,豬業秩序將趨向穩定。
豬肉產品信息追溯技術的推廣應用范圍擴大 豬肉消費者對豬肉產品和企業的信任左右著豬肉市場的穩定與豬肉企業的發展狀況。過去頻繁發生的豬肉質量事件、生豬疫病問題影響了消費者對豬肉產品和部分企業的信任,加劇了豬肉消費的波動乃至動蕩。近年來,豬肉產品信息追溯技術成為這一問題的技術解決方案,而且該技術為生豬的育種、飼養、養殖、屠宰、加工、流通分銷和終端銷售等環節提供了科學管理的新方法,利于生豬養殖和加工銷售企業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塑造品牌、贏得消費者信賴。未來能夠在豬肉市場生存下來并發展壯大的企業將是嚴格實施產品追溯技術的企業。可以預見,豬肉產品追溯技術將在近5年內大范圍推廣,最終趨向普及。
養豬業的三大發展趨勢將解決養豬業發展的三大難題:市場組織與競爭秩序問題、部門監管與行業穩定問題、產品質量與消費者信任問題。
現階段中國豬肉消費的主要特征
1949年以來,伴隨著中國生豬養殖業的迅猛發展,中國豬肉消費經歷了三個特征鮮明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80年以前,豬肉消費處于緊缺性消費階段。中國居民的豬肉消費既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也受到豬肉供應量的限制,居民的豬肉消費得不到充分滿足;第二階段是從1980年到1995年,中國豬肉消費進入平衡性消費階段。在此期間,中國生豬養殖業全面快速發展,實現了豬肉供求基本平衡的歷史性跨越。與此同時,中國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豬肉消費能力隨之提高,其豬肉消費需求基本能夠得到滿足;第三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豬肉消費進入注重質量安全性消費階段。中國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對豬肉消費的品種、口味、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豬肉消費進入了注重質量安全性消費階段。
我國現階段豬肉消費主要特征如下:
豬肉消費比重下降,但仍然是肉類消費第一品種 長期以來,在我國居民的肉類生產消費結構中,豬肉一直占據主導地位,1980年豬肉在國民肉類消費中的比重為94.08%。隨著畜牧業結構調整的加快,我國牛羊肉及禽肉產量和消費量迅速提高,豬肉產量和消費量平穩增長,但相對份額下降,2006年下降到64.5%,2007年進一步下降到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