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能繁母豬信息預警體系建設進入了關鍵階段,各地按8月3日金華會議提出的工作目標要求,精心組織,扎實推進,克服了夏季高溫、人員及資金不足等困難,體系建設工作明顯加快。
截止9月3日,蕭山、海鹽等33個縣(市、區)全面開展了耳標釘載和信息采集,其中生豬調出大縣及良種補貼縣等22個,完成耳標釘載和信息采集的能繁母豬30多萬頭。完成耳標釘載和信息采集的能繁母豬比例在35%以上的市有2個,分別是杭州(37%)、紹興(51.1%);完成耳標釘載和信息采集的能繁母豬比例在60%以上的縣(市、區)有7個,分別是臨安(64.8%)、南潯(74.4%)、安吉(68.2%)、桐鄉(60.4%)、諸暨(77.2%)、上虞(67.8%)和文成(75.3%); 完成耳標釘載和信息采集的能繁母豬在2萬頭以上的縣(市、區)有6個,分別是蕭山(5.91萬頭)、南湖(2.92萬頭)、海鹽(3.47萬頭)、龍游(2.04萬頭)、諸暨(2.19萬頭)、上虞(2.14萬頭)。此外,10多個縣(市、區)已完成技術培訓及組織發動前期準備工作。
推進能繁母豬信息預警體系建設中,各地針對實際,創新工作方法、落實保障措施,確保了工作的有序開展。一是組織試點、逐步推進。如海鹽縣先選擇澉浦、秦山、通元三個鄉鎮進行試點,然后擴大到八個鄉鎮,最后全面鋪開;蕭山區先在2家規模場試點,然后擴大到鄉鎮,最后全面推進。二是爭取財政支持、多方落實資金。如蕭山等縣(市、區)積極爭取財政支持,專門安排資金用于識讀器的購置。海鹽縣專門安排資金用于能繁母豬耳標釘載及信息采集,保障了體系建設迅速展開。三是因時制宜,創新方法。針對8月份高溫、日常工作繁重及能繁母豬狀況,各地科學組織,克服了各種不利因素。如海鹽縣在早晚溫度較低的進行耳標釘載及信息采集;蕭山區針對試點中個別母豬出現炎癥及流產的問題,完善了耳標釘載的相關程序,有效地避免問題的發生。
體系建設盡管進展明顯加快,但總體上與省提出的目標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仍有部分生豬調出大縣及良種補貼縣未啟動此項工作,地區之間不平衡性也十分突出,麗水、溫州、金華、臺州等4個市的大部分縣沒有啟動,部分縣資金沒有落實,泰順、嵊州、浦江等3個縣(市)所需物資沒有在系統平臺申報。按農、財兩廳《關于加快推進能繁母豬信息預警體系建設的通知》(浙農專發〔2010〕76號),全省能繁母豬信息預警體系建設工作要求9月底完成。因此,下階段的任務十分艱巨,各地務必要集中人力,創新方法,加大推進力度,以確保目標任務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