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豬肉是老百姓重要的日常消費必需品之一,豬肉質量及食用安全也是老百姓非常關心的話題。為提高全市豬肉品質,保障群眾食用安全,自2008年底以來,結合食品市場準入工作的實施,成都市成立了9部門聯合推進工作組,啟動了全市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經過一年多的共同努力,目前成都中心城區生豬產品已全面實現可追溯。不僅保證了豬肉的質量,得到了市民的廣泛認可,同時生豬屠宰行為和豬肉流通市場秩序得到規范,監管能力和效率得到提高,高新技術產業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成都市除實現了生豬質量安全可追溯外,自2008年以來,在農產品準入、餐廚垃圾處理、添加劑的專項整治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使市民的食品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
據成都市食安辦透露,成都已經把食品安全列為我市物聯網規劃的7個重點應用范圍之一,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以后將還會涉及更多品種,明成都我市將把食用油和放養雞都納入可追溯體系中,市民在消費時將更放心。
那么,這些老百姓關注的民生工作是如何進行的?市民如何參與,以保障自己的食品安全?今起,本報將陸續以專題的方式對各項工作進行報道,敬請關注。
如何確保成都生豬質量安全
傳統方式對豬肉的監管主要是“兩章一證”,造假成本低,監管難度大,不能適應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管理的需要。
1949年以來,我國生豬養殖業雖然經歷多次波動,但是發展迅速,總體上增長較快,生豬出欄量由1952年的6545萬頭增加到2008年的60960萬頭,占肉類產量的比例達60%以上。目前,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豬肉生產國,豬肉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50%左右。
伴隨著生豬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在豬肉市場供應充足的情況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居民對豬肉消費的觀念開始發生變化,由以往的單純數量消費,開始逐漸轉變為對豬肉消費的品種、口味、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國的豬肉消費也開始進入了注重質量安全性消費階段。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重”。位于“天府之國”的成都是著名的“美食之都”,川菜美味享譽全國,豬肉消費量巨大。根據商務部門統計,成都平均每天消費一萬多頭生豬。當前,生豬產品監管工作涉及到5個部門,監管鏈條長、中間環節多。傳統方式對豬肉的監管主要是“兩章一證”,造假成本低,監管難度大,還不能完全適應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基礎性管理的需要。如何進一步做好豬肉市場監管,為居民提供品質優良、食用安全的豬肉呢?這成為一個亟待政府部門解決的課題。
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提升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水平和效率,成都市委、市政府從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建設責任政府的高度,將食品安全列入民生工程,著力構建生產經營者和市場開辦方履責、行業自律、政府監管有機結合的食品安全“三級防控體系”。大膽革新監管方式和監管手段,在全國率先將物聯網技術大規模、全方位運用于市場監管。2008年年底,結合食品市場準入工作,成都啟動了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工作。
據了解,成都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將服務于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打造“食品放心城”;為創建國際“美食之都”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提供堅強的后盾保障;服務于創建中國軟件名城,建設智能化的現代城市,促進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同時,該體系的建設也有利于成都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達到構建部門協同、上下游聯動、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食品溯源管理體系的目的。
信息管理與追溯“雙管齊下”
建立健全生豬屠宰電子檔案,并與“成都市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統”進行對接,實現生豬進場、宰前檢驗檢疫、屠宰、宰后檢驗檢疫、加工、生豬產品出場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要保證豬肉質量安全,除了要在屠宰場等源頭把好信息管理關外,還要在市場等流通領域提供切實有效的追溯服務。成都市也正循著這一模式,走出了一條極具成都特色的覆蓋源頭、加工、銷售、流通等環節的豬肉質量安全監管新路子。
為保證豬肉源頭品質,成都實行了生豬定點屠宰廠(場)信息追溯管理制度。完善生豬定點屠宰廠(場)生豬產品質量可追溯信息管理,建立健全生豬屠宰電子檔案,并與“成都市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統”進行對接,實現生豬進場、宰前檢驗檢疫、屠宰、宰后檢驗檢疫、加工、生豬產品出場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在合格白條肉上綁定RFID(無線射頻)電子溯源芯片,實現生豬來源追溯和生豬產品流向追溯。
在生豬產品市場準入管理方面,要求進入市場交易的生豬產品必須具備電子溯源芯片和“兩章一證”,即是生豬定點屠宰廠(場)或經正規肉類批發市場交易的已綁定電子溯源芯片的生豬產品,并憑動物檢疫監督機構出具的檢疫合格證明和動物產品檢疫合格驗訖印章以及生豬定點屠宰廠生豬產品品質檢驗合格驗訖印章入市銷售。完善生豬產品從進場、查驗、分割至生豬產品交易的全程信息管理,并與“成都市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統”進行對接。將屠宰環節和批發環節相連接,實現生豬產品流通的信息追溯要求。
在實行零售終端,成都也實現了生豬產品信息可追溯。各區(市)縣政府所在鎮、有條件的其他鄉鎮農貿市場(由當地政府確定)內的豬肉銷售者和市場外豬肉銷售門店原則上應統一購置溯源電子秤,為豬肉購買者打印溯源小票,實現豬肉銷售信息可追溯。其他鄉鎮的農貿市場內豬肉銷售者和市場外豬肉銷售門店要按照市場準入規定銷售具備電子溯源芯片和“兩章一證”的生豬產品。豬肉制品加工企業也按要求加強原料進貨把關,采購符合市場準入條件的生豬產品,按照規定使用成都市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統。餐飲單位和各類食堂按照衛生部門的要求采購符合市場準入條件的生豬產品,按照規定憑身份識別卡進行交易。
年內全域成都要實現“可追溯”
成都將在包括五城區的中心區域以及14個區(縣)的
二、三圈層的全域成都實現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
自2008年底以來,結合食品市場準入工作的實施,由市食安辦牽頭,市商務局、市信息辦、市農委、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衛生局、市公安局和市消協共同參與,成立了9部門聯合推進工作組,啟動了全市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經過一年多的共同努力,目前成都中心城區生豬產品已全面實現可追溯。
下一步,成都將在包括五城區的中心區域以及14個區(縣)的
二、三圈層的全域成都實現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在推進生豬追溯體系建設工作中,中心城區的高新區的和平菜市場在中心城區大膽進行試點,摸著石頭過河,總結了好經驗。成華區率先在擁有50多家豬肉經營戶的八里莊菜市場建成了生豬追溯體系。錦江區創新監管思路,為執行追溯體系要求較好的豬肉經營戶制作了“可追溯生豬產品”公示牌。武侯區保障有力,率先足額落實解決了有證、無證市場和街面門店的追溯體系建設所需經費。金牛區分管區長高度重視,加強督導,追溯體系建設工作迅速加強,進度明顯加快。青羊區認真履行職責,主動開展工作,克服黃田壩工商所所屬4個農貿市場的具體困難,工商所的同志每天凌晨6點趕到農貿市場,對市場中芯片進行反復抽查,確保了追溯體系建設的實施。
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的緊密合作下,目前,在屠宰環節,全市36家定點屠宰場(廠)和15家外地定點屠宰企業,供應中心城區的豬肉已全部綁定溯源芯片,生豬檢驗檢疫率達到100%,目前每天平均有4000多頭“芯片豬肉”進入城區市場銷售。
在生產加工環節,全市71家以豬肉為主要原料的豬肉制品生產加工企業全部進入成都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統,發放了身份識別卡,做到持卡購肉,購買使用的豬肉全部可溯源。
在流通環節,中心城區購買的豬肉全部可溯源,有168家農貿市場已在使用電子射頻秤,可打印溯源小票;有268家品牌專賣店、86家商場(超市)實現持卡購肉,進入成都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統。工商部門的平均抽查率穩定在40%以上,遠高于有關規定的指標要求,市場開辦方的平均巡查率穩定在80%以上。
在消費環節,衛生監管部門對1350多家各類食堂進行了信息錄入并發放了身份識別卡,市消協對9000多家餐飲企業進行了信息錄入并發放了身份識別卡;現在大部分餐飲單位和食堂已實行刷卡購肉。在117個農貿市場懸掛了745 個消費提示牌,提示消費者購買生鮮豬肉索取溯源小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