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陷阱 謝正軍繪(人民圖片)
在江西宜春市一養殖場,工作人員正在給土雞喂食天然食料。鄒海斌攝(人民圖片)
廣州市婦嬰醫院曾搶救過一名體重僅650克、25個孕周的早產兒。頭孢一代,無效!頭孢二代,無效!頭孢三代四代,仍然無效!再上“頂級抗生素”:泰能、馬斯平、復興達……通通無效!后來的細菌藥敏檢測顯示,這個新生兒對7種抗生素均有耐藥性!
新生兒耐藥或來自母親。孕婦在吃大量抗生素殘留肉蛋禽時,很可能將這些抗生素攝入。動物產品中殘留抗生素,已經成為耐藥菌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所尹曉青副研究員對山東、遼寧的部分農村畜禽養殖戶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為了避免感染疾病,不同類型的生豬養殖戶廣泛使用工業飼料。工業飼料一般被認為是抗生素、激素及其他添加藥物的載體。被調查養殖戶中,有50%養殖戶在飼料里不同程度地添加了抗生素及其他藥物。
細菌性疾病是導致動物患病的主因。專家認為,養殖業之所以存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現象,主要源于動物防沼疾病的需要。面對比市場風險更為嚴峻的傳染性疾病風險,一些養殖戶不得不為畜禽下猛藥,憑經驗飼養、憑感覺用藥,很容易造成畜禽產品抗生素殘留超標。
事實上,獸用抗生素用量遠遠超過了動物治療疾病的需要量。北京飼料工業協會會長謝仲權介紹說,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將生產抗生素的廢渣用作飼料喂豬,可使豬或其他動物長得更快。后來,他們把所有抗生素發酵殘渣都用作家禽、家畜的飼料添加劑。這種添加劑是人工合成的,在動物體內無法得到有效降解,形成了抗生素殘留。動物源性食品中發生抗生素高殘留的幾率就大大增加了。
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副所長齊廣海研究員認為,飼料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能夠起到提高動物生產性能,改善飼料轉化效率,預防疾病等作用。但抗生素的長期使用和濫用帶來的負面作用也引起關注,主要體現在:一是病菌產生耐藥性問題;二是引起動物免疫機能下降,死亡增多;三是畜禽產品中的藥物殘留問題,直接危害人類的健康。動物產品中出現藥物殘留的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允許使用抗生素的非法超量添加,二是未經批準抗生素的非法添加。
北京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肖永紅教授等專家調查推算,中國每年生產抗生素原料大約21萬噸,其中有9.7萬噸抗生素用于畜牧養殖業,占年總產量的46.1%。抗生素的濫用在全世界的養殖業都是非常普遍的,但在中國顯得更為嚴重。
動物產品殘留抗生素的量一般極低,對機體的直接毒性也很小,但長期食用后,可在體內蓄積,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專家提醒說,經常食用含有抗生素的“有抗食品”,即使是微量的,也可能使人出現蕁麻疹或過敏性癥狀及其它不良反應;長期食用“有抗食品”,消費者的耐藥性也會不知不覺增強,等于在人體內埋下一顆“隱形炸彈”,將來一旦患病,很可能就無藥可治。
養殖業違規使用抗生素現象依然存在,加強監管“有抗食品”刻不容緩
據記者了解,關于飼料中抗生素的使用,我國已經有嚴格的規定:僅有少量抗生素可以作為促生長劑在飼料中使用,而且對不同動物不同生理階段使用抗生素的種類、劑量以及停藥期有嚴格規定。
盡管我國飼料中藥物的使用有嚴格規定,問題主要出在非法使用。齊廣海說,我國目前要做到不在飼料中使用抗生素很難,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尚做不到。
齊廣海認為,目前在養殖模式上有一種誤區,認為散養或小規模飼養的畜禽由于不吃工業飼料,安全性比規模化養殖要高。事實上,大規模飼養由于飼養管理比較規范,動物在飼養過程中不易患病,需要用以治療的抗生素用量少,雖然飼料中可能合法添加促生長類抗生素,但整個飼養過程中使用的抗生素總量并不高。二散養條件下由于環境較差,畜禽容易患病,往往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疾病,因此散養模式下使用的抗生素也不一定比規模化養殖少。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在調研中發現,中小養殖戶不僅大量使用具有嚴重毒副作用的淘汰類別抗生素,就連人類還在試用的某些抗生素也已經用于畜禽魚類。許多畜禽魚不是病死的,而是過量用藥致死。
1996年,我國頒布的食品衛生標準中,對獸藥的殘留檢測還只限于四環素族抗生素一項。入世后,發達國家對我國出口貿易設置壁壘。例如2002年出口歐盟的蜂蜜中氯霉素超標,造成了出口企業的數億美元的損失。
近年來,我國已經開始重視動物性食品的藥殘問題。2002年,農業部修訂發布了《動物源性食品中獸藥最高殘留限量》。但是,部分還在使用的獸藥漁藥,還沒有制定藥物殘留標準。部分獸藥(含治療藥和禁用藥)的殘留檢測方法還未建立。
齊廣海呼吁,有關部門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從保障人民健康的角度,重視動物性食品中藥殘的監管及其相關技術標準制定工作,加強監管“有抗食品”刻不容緩。
養防并舉,減少抗生素使用,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正是鑒于“有抗食品”的危害性,世界衛生組織已成立了慎用抗生素聯盟,其成員包括90多個國家,各國采取嚴厲的手段限制使用抗生素。據悉,瑞典1986年成為首個在動物飼料中部分禁用AGP(抗生素生長促進劑)的國家。自2006年1月1日起,歐盟全面執行此項禁用。美國、日本及我國都出臺了相似的法律法規,限制或者禁止抗生素在飼料中的使用。
專家建議,在動物源性產品生產過程中,要借鑒歐盟的做法,不斷完善各類藥物和化學合成飼料添加劑的相關管理規定;大力推行、嚴格執行農產品標識管理,為消費者提供詳細的信息,幫助消費者理性選擇。同時健全食品生產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監控體系,對動物產品實行市場準入制和產地追溯制,對濫用抗生素的養殖者和銷售藥物殘留超標動物產品的違法行為,依法嚴懲。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事業國情調研組執行組組長陳其廣教授介紹,多年來,為克服現代化學合成飼料添加劑與抗生素藥物的濫用,我國一些專家與養殖企業一直在探索運用中草藥解決抗生素污染問題。
謝仲權教授不僅出版了《天然物中草藥飼料添加劑大全》等學術專著,還主持制定了《天然植物飼料添加劑通則》等國家標準。廣東汕頭東江畜牧有限公司在養殖行業提出動物“未病先防——健康養殖”的新理念,制定出可操作性強且實用價值高的“治未病”動物保健技術體系。北京大興區推廣“生態環保養豬模式”,用北京洪天力藥業有限公司研發的“天然植物免疫增強劑”替代抗生素,既解決了豬肉中的藥物殘留問題,又提高了出欄率,改善了豬肉品質。
謝仲權指出,與化學合成物相比,天然物用于飼料添加劑的優勢主要有:一是其營養既可促進肌肉生長,又能調控肉的品質,避免了只注重提高畜禽魚的生長速度而忽略肉質改善的缺陷;二是天然物添加劑在畜禽魚體內發揮有效作用后可被分解,沒有毒害與殘留;三是不產生抗藥性,可長期使用。
齊廣海認為,抗生素替代品(如微生態制劑、寡糖、抗菌肽等)的研制成為各國學者的研究熱點,但目前看來,使用單一產品替代抗生素的難度很大,采用集成創新的綜合技術也許是更為現實的選擇。
我國著名畜牧學專家張子儀院士提出,對待畜禽疫病,要在“防重于治”的基礎上強調“養重于防”或“養防并舉”,增加動物自身的抗逆能力,在“養”字上狠下功夫,這可能才是真正減少抗生素的使用、保障動物性安全的真諦。 陳其廣認為,在改善動物養殖環境的同時,深入發掘利用天然物中草藥的優勢,改變目前過度依賴化學物質與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和獸(禽、魚)藥局面,創造中國特色的生態養殖新模式,可以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