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億元!連續3年行業產值過1000億元!這不僅是量的擴張,更蘊涵著質的飛躍。
這意味著,養雞換油鹽、養豬為過年的傳統養殖方式,已一去不返。
省畜牧獸醫部門負責人說,這標志著畜牧業發展方式跨入新階段,畜禽產業實現了由農業副業向現代農業排頭兵地位的轉變,生產方式日趨合理。
規模化飼養突飛猛進
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力大量轉移就業,畜牧業中,農戶散養比例逐年降低,規模化飼養突飛猛進。
我省堅持抓畜禽養殖小區建設和優勢畜禽產業片帶布局,同時利用國家和省各種惠牧政策,積極引導養殖小區提檔升級,高標準建設現代畜禽養殖場,大幅度提高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程度。
截至去年底,全省建成439個標準化省級萬頭豬場,數量在全國居第一位;共建各類養殖小區11060個。建成出欄500頭以上的豬場11083個,出籠萬只以上的肉雞場6088個,存籠萬只以上的蛋雞場2933個,分別是“十五”末的4倍、3倍和9倍。全省豬、禽、奶牛規模化養殖率分別達到68%、82%和88%,大宗畜禽品種基本實現了規模化生產。
在推進規模化的同時,我省將標準化生產方式引入到農戶養殖生產中,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農戶家庭式養殖的標準化。以生豬“150”為代表的養殖模式,經受住了市場價格波動和自然災害的考驗,受到廣大養殖戶的歡迎,得到了農業部的高度肯定。“十一五”末,全省建成各種標準化模式58959棟,全省畜禽標準化養殖率達到30%以上。
家庭式標準化規模養殖,直接帶動農戶增收致富,據測算,“十一五”期間,全省有1000萬左右的農民從事畜牧業,有100萬農戶靠專門從事畜禽養殖實現了增收致富。“十一五”末,農民人均牧業現金收入達720元,比“十五”末增長38%。
集約化發展特征明顯
在政策引導和利益驅動下,大量社會資本紛紛進入,帶來了畜牧產業各種要素的快速聚集,畜牧業出現了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土地密集和勞動密集的特征,在大農業中十分耀眼。
興建一棟生豬“150”模式養殖場,需投資六七萬元;興建一個萬頭豬場,投資需六七百萬元。不論養殖規模大小,設施均是自動進料、負壓通風、濕簾降溫等先進裝備。
畜禽養殖場已經從過去低成本“窩棚式”養殖,蛻變成為具有科技化、設施化、自動化的現代化養殖建筑,較之于其他行業,受土地、氣候等因素影響相對較小,土地產出率、資本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
如生豬“150”模式,占地不到三分之一畝,產出高達50萬元;規模養豬場的畝土地產出也在20萬元以上。
由于畜牧業集約化程度提高和產出效率提升,“十一五”期間,畜牧業匯集吸納社會資本超過200億元,拉動建材、機電、運輸等消費超過20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20萬個以上。
產業化經營快速推進
尤其值得一說的是,我省努力踐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個一批”戰略,著力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經營,一批龍頭企業成長壯大,行業抗風險能力明顯提升。
中糧集團、雙匯集團、雨潤集團等一批知名企業,在鄂投資終于見到成效。去年,宜昌雙匯、武漢雙匯、鐘祥雨潤產值均在10億元至20億元間,并均有產能擴張規劃。
除引進的品牌企業紛紛達產外,我省還培植了一大批本土企業和品牌。湖北神丹、漢口精武、湖北思樂、湖北同星、宜城襄大等本土企業和品牌不斷發展壯大,在連接農戶、發展養殖和增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省現有畜牧龍頭加工企業240多家,其中銷售收入過1億元42家,過5億元12家,過10億元的6家;年加工肉類240萬噸、禽蛋136萬噸、奶類29萬噸。
在龍頭企業帶動下,畜禽產品的加工能力快速提高。全省生豬加工能力已超過2000萬頭,肉雞加工能力近3億只,水禽加工能力超過2億只,生鮮乳加工能力超過15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