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2月10日電 青海省推進畜牧業合作社經營機制創新,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不僅取得了試點地區草原減人減蓄、染綠遼闊高原的生態效益,還實現了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群眾增收致富的經濟效益。
青海省擁有4.47億畝可利用草地資源,面積居全國第四位。然而,青海省畜牧業發展水平卻相對落后,單純的草地畜牧業發展模式造成過度放牧現象嚴重,牧民增產不增收。同時,草場退化、沙化現象也威脅著作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地區的生態安全。
青海農牧廳畜牧處處長馬清德說,2010年青海在全?。秱€民族自治州選?。常皞€村作為示范村,300個純牧業村作為啟動村,建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牧民通過草場、牲畜、飼草料地等生產資料作價入股,將原有的生產資料以股權方式轉變為投資性資產,同時通過在合作社從事畜牧業等生產獲取報酬,富裕的勞動力轉移到
二、三產業。
2010年,青海省試點的330個村中有170多個村核減牲畜任務達標,草原沙化現象得到明顯遏制,而且生產方式的轉變使畜牧業生產效益顯著提升。各地區通過分類組群、發展非生產畜、育肥羔羊等舉措,畜群周轉速度進一步加快,畜牧業效益顯著提高。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倒淌河鎮哈乙亥村,2010年繁活仔畜1.24萬頭(只),較試點前增加1365頭(只),實現畜牧業產值456萬元,較試點前增長1.2倍。在減人減蓄的前提下,由于效益提高,牧民收入反而持續穩定增加。2010年,試點村人均收入4442元,較2007年增長3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