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中央出臺的5項生豬養殖扶持政策,其中兩點請大家注意:
一加大生豬生產扶持力度。今年中央支持大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小區建設的投資恢復至25億元,今后視情況適當增加。對養殖戶(場)按每頭能繁母豬1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繼續落實能繁母豬保險保費補貼政策。支持生豬原良種場建設,加大生豬凍精補貼力度。將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范圍由421個縣增加至500個縣。
三強化信貸和保險支持。增加對規模養殖企業的信貸支持,為規模養殖場和小區提供信用擔保服務。抓緊研究建立規模養殖企業聯合體擔保貸款方式。做好生豬保險工作,提高生豬保險覆蓋面。
政策對規模養殖場的補貼支持力度不斷加強,5項政策中絲毫不提小農生產模式。目前小農戶的養殖規模也在擴大,不在是五頭、十頭的養了。現在少則一二十頭,多則五六十頭。這樣規模的養殖場相比動輒萬頭的大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而言,更加符合中國農戶經濟的基本情況。
從政策上大力扶持規模養殖場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國家調控生豬價格的能力,2009年中國農大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生豬價格的波動周期和振幅隨著農村小規模散戶的退出和規模養殖在生豬總供給中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呈現周期縮短、振幅減小的趨勢。2009年筆者曾就此寫了文章《大農的匱乏和小農的豐裕》,從理論上講,市場中的一個或一些主體的市場勢力大到足以影響市場供給時,這些主體便可利用市場勢力減少供給太高價格以獲利,至于減少的數量,可利用產業經濟學的壟斷、寡頭壟斷等模型進行理論分析。當然,現實中的情況復雜得多,在局部區域,一些市場勢力大的主體完全可以通過共謀來哄抬短期價格。這是大農匱乏的理論邏輯。小農作為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數量眾多,不可能通過集體行動減少供給總量而太高價格。因此,在既定的市場價格下,小農的策略應當是增加產量,以實現收入最大化。于是,便構成了小農豐裕的邏輯。石油便是很好的例子,遠有歐佩克,近有中石油。生豬養殖若繼續朝向規模化發展,在一個階段可以實現調控市場價格的政策目標,但長遠可能將陷入因少數企業依仗市場勢力要挾市場、社會和政府的被動局面。到時候也像中國的油價一樣,溫水煮青蛙似的上漲,巨額政府補貼都進入他們的腰包。再想讓“五畜疲軟”的農村散戶填補市場短缺可就難了。
即便往好了想,企業很聽政府的話,或者政府能拿得住企業家們,實現價格調控。我們也不可忽略規模養殖場帶來的生態災難。央視十套好歹播出了一期國外反映規模養殖場造成環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的紀錄片,片中指出萬頭規模養豬場造成的空氣污染超過擁有萬兩汽車的城市;同時由于養殖密度高,疾病難以控制,完全依賴抗生素;豬的食物品種單調、營養失衡,也為了催長而大量使用添加劑;等等弊端使得我們有理由要求反思模化,放慢腳步,就像反思高鐵一樣,尋求合適的方式,兼顧生態、食品安全和農村散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