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畜牧業協會報告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的白羽肉鴨祖代存欄量從2009年的36.8萬套增加到2010年的41.33萬套,增加了13.3%。據此推算,商品代白羽肉鴨理論出欄量將達到24.5億只左右。中國肉鴨市場呈現“先抑后揚”的發展態勢,潛力巨大。
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經濟逐步回暖,鴨業市場開始復蘇。市場長期低迷導致一些種鴨企業為節約生產成本不得不提前淘汰父母代種鴨,造成后期鴨源極度緊張。供給能力的下降也為養鴨業的復蘇提供了動力,養殖者補欄積極性大增。同時,自楓葉鴨敲開中國的市場大門后,中國肉種鴨市場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楓葉鴨和ST5南特鴨進入中國市場與櫻桃谷鴨形成競爭,多品種的進入有利于滿足我國對瘦肉型鴨消費的市場需求。
另外,鴨肉產品再次敲開了歐盟的大門,也是一大利好。歐盟曾一度關閉了進口中國禽肉產品的大門。直到2008年底,隨著中國家禽食品安全的逐步提升,歐盟才再次對我國部分禽肉產品敞開大門。但也是限量非常嚴格。2010年11月,山東中澳集團生產的40多噸歐式去骨烤鴨運往歐盟,這或許意味著中國肉鴨大批量出口歐洲的開始。
來自龍頭企業的調查報告也顯示,雖然飼料、人工、運輸等成本的上升直接提高了養鴨企業的養殖和經營成本,但鴨產品的銷售價格也在增長,而且增速要高于成本的上升。河南華英集團2010年年報顯示,雖然養殖成本的增加直接導致經營成本同比上升40%左右,但這并沒有妨礙華英產品出現量價齊升的良好經營態勢。主要原因是凍鴨、鴨苗、鴨毛、熟食產品的銷量與價格均呈增長態勢。龍頭企業在“高成本”下依然利潤可觀。可以預見,在生豬產業受高成本影響、疾病風險及價格平抑因素的背景下,肉鴨市場將迎來快速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