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國家和各級主管部門對水禽產業的重視高度不夠,使水禽業發展出現了諸多問題,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侯水生研究員指出:目前我國現有的關于水禽業的數據資料和相關報道廣泛采用的是調查性數據,這些數據嚴重失實,與實際生產情況差距較大,尤其是品種資源方面。因此,在現階級對于水禽種質資源的客觀評價十分重要,對此,我們要尊重事實。目前我國水禽自繁自養現象普遍、問題突出,致使很多優良品種資源得不到利用,甚至喪失,此外,傳統觀念認為水禽抗病力強,再加上水禽飼養設備簡陋、設施陳舊,與生產需要相差很多,致使水禽生產性能得不到充分發揮,疫病多發。
因此,通過對育種技術的研究,建立起相應的平臺,提高抗病育種能力等,是水禽業應該重點發展的方向。
據侯水生研究員介紹:國家水禽產業技術研發中心,于2008年10月1日至12月組織水禽產業技術體系的全部15個科學家團隊和14個試驗站,對全國21個水禽主產省、市、區的420個用戶單位進行了調研。其中各級政府單位27家,行業協會及合作社16家,水禽企業179家,水禽個體養殖戶159家,其他39家。調研結果表明:水禽品種、疾病防治、養殖技術是主管部門、水禽養殖企業和個體養殖戶提出問題最多的環節,也反映出以上三方面問題在水禽產業中的重要性。
品種繁育
1.水禽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盲目依賴國外品種
在調研對象中,有39%的企業及13%的個體養殖戶提出了水禽品種方面存在的問題。在調研中發現,我國番鴨肉用性能和鵝品種肥肝性能低下。國內作為半番鴨生產父本的番鴨及用作肥肝生產的鵝品種均是國外引入品種。通常引入的番鴨及肥肝用朗德鵝最高為祖代,不能引進曾祖代。在生產實踐中,國外水禽品種在引入后,隨使用年代的延長,品種特性逐步退化,生產性能下降嚴重,后代整齊度低。往往使用幾年后需重新引種,國內水禽品種未進行系統選育,育種與制種環節相脫節,造成國內水禽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因此,迫切需要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生產性能水禽品種,以緩解專門化品種缺乏、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對我國水禽業發展的嚴重制約。
2.鵝繁殖季節性與繁殖效率低制約了養鵝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
長江流域以南各省所飼養的鵝種,繁殖性能都較低,同時還存在嚴重的季節性。不少鵝種年產蛋僅28個至45個,一些鵝種全年中在春季和夏季有半年左右休產,不僅不利于利用春夏季豐富的飼草資源,還造成了全年肉鵝生產的不均衡,雛鵝成本居高不下,使鵝產業難以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3.水禽品種出現混雜退化現象
據調查,大多數種鴨場種鴨品種來源多樣,一般對種鴨不進行系統選育,鴨群自繁自養,高度近親繁殖,鴨群整齊度很差,體型外貌、生產性能各異。同時,盲目過多的雜交改良也往往使水禽原有的種質特性退化,一些地方品種資源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疾病防治
1.傳染性疾病對水禽養殖業構成了巨大威脅
本次調研發現,老的水禽傳染病(鴨瘟、鴨病毒性肝炎、小鵝瘟、番鴨細小病毒病、鴨傳染性漿膜炎、鴨鵝大腸桿菌病、禽霍亂和沙門氏菌病)仍在流行,新的傳染病不斷出現(副粘病毒病、番鴨呼腸弧病毒病、櫻桃谷鴨源呼腸弧病毒病、鵝呼腸弧病毒病、鴨和鵝的圓環病毒感染、鴨“脾壞死病”、番鴨“肝壞死病”),有些疾病(鴨病毒性肝炎)雖然在國內流行較久,但其病原發生了變異(基因C型鴨肝炎病毒)或出現新的病原(鴨星狀病毒),某些過去認為水禽可感染但不發病的病原(副黏病毒)也已轉變為致死性感染,使得水禽疾病的防控形勢更加嚴峻。
2.水禽疾病快速診斷檢測技術落后,藥物使用混亂
水禽養殖企業普遍反映,水禽疾病不僅缺乏快速診斷技術,而且用于水禽疾病預防的疫苗少,且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可供我國水禽業使用的疫苗種類非常有限,目前只有禽流感疫苗、鴨瘟疫苗和小鵝瘟疫苗共三種疫苗。番鴨細小病毒病、鵝副黏病毒病、鴨病毒性肝炎疫苗(血清1型)和番鴨呼腸弧病毒病雖然研制成功,但有待于商品化。盡管生產中也有一些沒有批文的相應滅活疫苗在使用,但此類疫苗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加上疫苗抗原的血清型與養殖生產中流行的血清型往往有差異,效果難以得到保證。同時,水禽業缺乏快速有效的臨床診斷技術,適合于基層使用的檢測技術更是缺乏。在水禽生產中,養殖公司的技術人員和各地基層獸醫多依靠肉眼和以往的經驗進行水禽疾病的診斷,雖然某些疾病真有較典型的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據此可對疾病做出初步的診斷,但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同時,由于水禽疾病難以確診及疾病防治缺少相應專用性疫苗,導致水禽養殖盲目用藥現象也時有出現。
養殖技術
飼養方式落后,多以農戶分散養殖為主。調研發現,我國水禽集約化養殖與分散養殖兩種方式并存,且小規模農戶分散養殖占有較大比例。這其中,蛋鴨和鵝養殖主要采用水域放牧飼養或半放牧飼養,集約化程度低,放牧對周邊水域污染嚴重。而肉鴨主要采用大棚養殖方式進行飼養,養殖設備設施落后,飼養環境臟、亂、差,飼養密度大,飼料轉化效率低,極易導致傳染病暴發。
飼料與營養
1.水禽飼料配制技術不能滿足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調研發現,國內外缺乏對水禽的生理變化、營養、飼養及飼料配制技術的系統研究;鴨鵝專用飼料生產能力明顯不足;水禽飼料生產多根據經驗或引用肉雞、蛋雞標準,或參考國外標準,缺乏規范性、科學性。
2.水禽飼料營養價值評定尚未開展,造成飼料資源浪費嚴重
目前,水禽常規飼料原料代謝能、氨基酸消化率的數據缺乏。水禽飼料配方設計缺乏相應的飼養標準,而且飼料能量、可消化氨基酸的數據完全參考雞的數據計算出來。
產品深加工
1.小型加工廠、作坊式企業多,工業化程度低
從事板鴨、醬鴨、蛋品加工生產的私人作坊很多,廣大市民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鴨鵝熟制品,80%都是家庭作坊和小企業生產的,手工操作。國內鴨鵝加工企業數量雖然多,但大多數企業由于投資規模偏小,資本實力不足,技術力量不強,帶動力弱,對產業發展的貢獻不高。
2.缺乏統一的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和完善的質量監控體系
我國傳統水禽肉制品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但產品缺乏統一的質量標準和質量控制體系,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不但影響了產品形象,更危害消費者健康。大多企業只注重對原料進行質量安全檢驗,而且檢驗的主要是外形,只有部分企業對終產品進行檢驗。在從原料收購、加工、包裝、運輸、流通、銷售全程進行質量監控的企業極少。
產業經濟規模
我國水禽產業布局、生產規模、產品結構、經營狀況、市場發展與需求等不明確,使產業數據來源不可靠,可信度低。導致市場波動頻率加快,生產者的風險加大,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政府政策引導,建立起國家水禽產業經濟信息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