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英國路透社的報道佐證,筆者真不敢相信,在中國人心目中普普通通的一塊豬肉會竟成為牽動全球被稱為“舉世矚目”的經濟指標。
路透社如此分析中國豬肉:是中國人最喜歡的肉類產品,其價格的走勢對中國通脹水平有重要影響。在這一環扣一環的連鎖反應中,中國的豬肉就成為全球經濟的風向標和燈塔。這個觀點不無道理。
人們知道,謂之“菜籃子”,豬肉才是“壓軸菜”。豬肉價貴,那么,“菜籃子”的開支就會相應高漲。在2011年,為平抑國內日益高漲的豬肉價,滿足中國公眾的豬肉價格消費,中國豬肉進口達到55萬噸,比2010年增加10萬噸。這個情況說明:在全球一體化中,豬肉供應不僅是一國的問題,而是牽動全球的“經濟棋子”。
中國農業已經到了必須統籌“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時期。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購買力增強,需求彈性減小。要想穩定國家經濟,保障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在豬肉出現周期性波動和嚴重疫情及較大供需缺口的時候,進口豬肉是極其重要的。
當然,平抑豬肉價格不僅需從國外引進,更重要的在于國內發展養豬業。人們知道,豬肉價貴有著方方面面的原因。其中,豬源緊缺則是重要的一因。近年來,一些地方偏重于大搞工業開發,許多農村特別是城郊都成了開發區,農民無地方養豬,養豬業、種菜業也因此相應落后,農民散養豬往往虧損多,也減弱了農民養豬的興趣,這樣就導致豬源減少、豬肉價上升。可見,一塊豬肉能否滿足國內市場供應,又能夠保持價格相對穩定,就不那么簡單。個中涉及到養豬政策,涉及到包括發展養豬業在內的“菜籃子”工程,涉及到對外貿易。
由于中國人口為世界之最,13億人口本身就是一個特大消費市場。因此,豬肉供應問題不能不牽動全球。因此,說中國一塊豬肉為“世界矚目”,就不是虛言,而是一個很實在的關乎國計民生、關乎內外貿易、關乎世界經濟的經濟學,準確地說是“豬肉經濟學”。
或許有人會說,可以用其他肉來替代豬肉,不必都來做豬肉文章。這個提問可能沒錯,但中國公眾吃豬肉已成為長期習慣,短期內改變很難。因此,發展養豬業,調節豬肉與其他產品的價格,平抑豬肉漲價過高,政府義不容辭。
知道中國一塊豬肉牽動全球的道理,更應努力發展中國養豬業。時下,豬肉來源于農業企業和農民群眾養殖兩個渠道。這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也是互為補充的兩個渠道。問題在于,近年來,對于農村養殖業,不少地方的鄉鎮忽視了。個中原因是,養豬收入無法進入地方財政荷包,無法體現基層政府的政績。可見,要認識一塊豬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影響,需要樹立“豬肉經濟學”觀念,特別是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才能把養豬業擺上基層的位置,從技術、資金、銷售渠道等方面扶持農民養豬。豬源充足了,那么,公眾“菜籃子”也就充實了,抱怨物價漲價過高的社會怨氣也會相應減少。
當然,還需一說的是,發展基層養豬業需要同時發展作為豬飼料來源的糧食。這樣,一頭豬就把糧食、出口、銷售渠道連在一起了。因此,解決肉價過高問題,實際上就有個頂層設計問題。唯有站在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的角度,才能科學布局養豬業和整個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