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集約化養雞數量最多的國家,全球排行第一,其遠超歐美等發達國家。然而,一個擺在政府、養殖戶和消費者眼前的明顯弊端是:中國家禽飼養質量仍落后,尤其是雞。在數量與質量乏間有失偏頗,后者明顯不如前者。
據了解,飼料添加劑、濫用抗生素和監管 不嚴是養雞專業戶面臨的三大軟肋,只有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才能提高飼養質量,讓百姓能真正吃上安全、優質的雞肉。
飼料添加劑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消費者都有此感:現在吃的雞肉沒有鮮味、肉質粗糙,口感大不如以前了,問題的癥結出在哪里?其實,這是受到喂養雞的飼料、養殖方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飼料是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原因。
多位飼料經銷商透露,其實中國大部分動物飼料在生產過程中就已經添加各種不同的添加劑和抗生素,用來防病抗病。
據介紹,中國禁止使用鎮靜安眠類藥物、玉米赤霉醇(畜大壯、牛羊增肉劑)、乙烯雌酚等。在1997年農業部以3號文公布禁止使用的藥物有:類固醇激素(性激素、促性腺激素、同化激素)、催眠鎮靜藥(安定、眠酮、氟派酮)、腎上腺素能藥(異丙腎上腺素、多巴胺、β一腎上腺激動劑一鹽酸克倫特羅)。毒鼠強(沒命鼠、四二四)、氟乙酰胺類、平喘藥(羥甲叔丁腎上晾素)、氯霉素、氨丙啉等也屬于禁用范圍。
而英國也明令禁止在雞、豬和火雞中使用抗生素阿伏霉素(也稱卑霉素)。1971年限制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磺胺類和呋喃類藥物作飼料添加劑,歐盟則更加嚴格。
"歐盟已經禁止在食用動物飼料中使用抗生素類生長促進劑,但就目前中國的養殖水平和養殖環境來說,要想做到這一點確實有一定的困難。實際上根本做不到這點。"對此,南京農業大學臨床獸醫學教授孫衛東在接受《中國經貿聚焦》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的動物飼料有營養類、調味劑類和抗生素類,甚至還能制作不同顏色的飼料,滿足某些動物對顏色的喜好。也就是說,這些飼料在生產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摻和了不同的添加濟,由此增加動物食欲,縮短動物的生產周期。
2006年1月,歐盟就已全面禁止使用生長激素、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2008年,有政協委員曾向兩會提交提案稱,在中國,抗生素被普遍用于牲畜的飼料增加濟,是造成食物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當人們食用了這些含有抗生素殘留物的奶和肉制品,會致使體內病菌耐藥性明顯上升。
濫用抗生素
作為飼料添加劑的一種,抗生素也被普遍運用在雞等家禽的身上,甚至是剛孵化不久的小雞,商家其用意可想而知。一旦人體吃了含有大量抗生素的雞肉,威脅健康。
對于多年前發生的大規模禽流感事件,很多人記憶猶新,其實它的危害卻低于抗生素,處于可控范圍。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生化與細胞研究所重點實驗室的一位專家說,得了禽流感的雞生的蛋也會帶有禽流感病毒,但無需恐慌的是,感染上禽流感的雞和雞蛋,只要經過煮沸和高溫消毒之后,對人體就沒有危害了。
相比較之下,較多食用含有大量抗生素的雞肉,對人體的危害更大。專家進一步解釋,抗生素針對一些細菌有抑制作用,比如大腸桿菌等。一旦給雞喂養過多的抗生素藥物,雞體內就會有殘留,人體食用過多就會產生抗藥性,容易產生質變、從而產生更新的細菌,最終連抗生素也抑制不了。比如,近年在歐洲等國家出現的"超級細菌"就是如此,目前醫學上對它還很陌生,由此產生了新的醫學難題。
但對此,孫衛東也為養殖戶說一些話,“從技術上來說,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飼養動物或多或少都會遭到一些疾病的侵襲,必然要使用適當的藥物(包括抗生素)進行治療或預防保健,但只要使用方法和劑量得當,就可以降低細菌耐藥性的產生。與此同時,若能嚴格遵守各種藥物休藥期的規定,可以避免藥物在動物性產品中的殘留。而在實際生產中,一些養殖戶可能考慮到在休藥期內養殖動物存在一定的風險而縮短休藥期或干脆無休藥期,這些情況會給動物性食品安全帶來一些潛在的隱患。”
不可否認,在動物飼料中增加抗生素或使用抗生素治療動物疾病已是一個普遍行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肖永紅教授等專家調查發現,中國 每年生產抗生素原料大約21萬噸,其中有9.7萬噸用于畜牧養殖業,占年總產量的46.1%。
研究多年耐藥細菌的肖永紅認為,動物長期使用抗生素,必然產生殘留,而殘留抗生素隨著食物鏈進入人體后,也會引發細菌的耐藥性。
難以監管
對于中國的養殖戶來說,飼養雞的生長周期越短,風險就越小,盈利空間越大,一味追求經濟收益,從而忽略雞及雞產品的質量,這與政府相關監管部門監管不力、相應的補貼政策也“不夠給力”有關。
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蔣高明透露:“在政府方面,只有禽流感死亡的雞才給養殖戶補償,雖然大部分地區規定了每只補助10~15元,但是農民要拿到是很困難的。這也并非政府的完全不作為,一個五六萬人的鄉鎮,有30~40個大型養殖場,活雞兩三百萬,但政府工作人員只有三五個人,怎么管理呢?”
有關部門的不作為、監管不嚴,導致衛生標準和規定成為擺設,形同虛設。養殖場里難聞的氣味,令檢查的官員避之唯恐不及,很多時候他們只在外面轉轉就交差了。
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當年禽流感嚴重的時候,市場加大了監管力度,派出專人每天去各個檔口收集死亡的家禽,買賣死禽被嚴懲。但禽流感一過,有關部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商戶出售死雞也越來越明目張膽。
當然,從另一方面而言,完全依靠政府來監管如此龐大的養雞市場也不現實。為此,孫衛東提出建議:“正常情況下,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對出售雞等家禽的養殖戶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而在中國,則是在特殊情況下才會有少額的補貼。我們應該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通過政策和經濟杠桿的手段,逐漸形成較為完善的動物健康養殖技術支撐體系,全面建立并落實動物疾病防控體系,實現動物福利化養殖,才能給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提提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