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巴彥多舉措應對生豬降價
“生豬收購價已降到每斤7元。”進入2月,生豬價格一路下跌,每斤7元的價格已跌破生豬養殖的盈虧平衡點。按照以往所謂的“豬周期”,持續在高位運行一年多的生豬收購價格,已步入下行通道。生豬價格下降,養殖戶收入減少。同樣按照以往經驗,養豬農戶此時最為焦慮,但記者在養豬大縣巴彥采訪時發現,養豬業似乎沒受任何影響,“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散戶抱團產生規模效益
記者來到養豬專業村巴彥縣興隆鎮慶隆村。家家房前屋后空閑著的豬圈,曾是這個專業村的印跡。而位于東側的專業養殖小區,則是專業村更“專業”的寫照。
養殖大戶王曉波兩年前搬進這個小區,去年出欄生豬500多頭,純收入30多萬元。王曉波說,過去慶隆村家家都養豬,養豬量也不過三五千頭。現在,村里三分之二的人都不養豬了,但生豬養殖量卻達到上萬頭。
兩年前,王曉波還是養豬“小散戶”,每到生豬出欄時,她都“心跳頭痛”,怕賣豬“踩不上點兒”。遇上好年頭兒,她能掙個萬八千的。年頭不好,則賠得一塌糊涂。3年前,王曉波等散戶紛紛參加了合作社,怎么養怎么賣基本由合作社定奪,王曉波安心地擴大了規模,生豬飼養量翻番增長。在生豬價格急速下降的時候,王曉波依然沉穩地補欄。
“以前生豬價格要是掉到平衡點,養殖戶基本無利可圖。而現在,巴彥養豬戶每頭生豬依然能掙100多元。這些利潤都是從生豬養殖合作社‘掙來的’。”巴彥縣畜牧局負責人認為,巴彥縣生豬養殖盈虧平衡點要比市場低很多。
過去,巴彥縣農民都屬于生豬飼養的“個體戶”,“小規模、大群體”的特征十分鮮明。規模小、費用高,投入產出比低,抗風險能力弱。
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從2007年開始,巴彥縣致力于農民養豬合作社建設。到去年底,養豬農戶由6萬多戶減少到1.8萬戶,而生豬飼養卻從200多萬頭增加到320萬頭。5年間,養殖戶數減少了三分之二,生豬飼養量卻增加了60%,戶均收入也從當年四五千元增加到10多萬元。
該負責人說,合作社“五統一”飼養模式,使飼料、防疫、用工等成本大幅降低,每頭豬每天可節約各項費用五六角錢。這就是盈虧平衡點上的利潤之源。
“大學生豬倌”房椿濱是巴彥最早一批使用無線上網筆記本的“潮人”。春節、國慶和寒暑假期,房椿濱都會隨時關注網上信息。因為,人口的流動也時時影響著豬肉市場。
2008年,房椿濱與妻子劉麗從東北農大畢業,回鄉接手劉麗父親的養豬場。夫妻倆既是老板又是飼養員,經過三年多努力,不但收回投入還凈賺數十萬元,生豬存欄由當年的百十多頭,發展到目前的2000多頭,年出欄生豬也由三五百頭增加到去年的7000多頭。
巴彥縣畜牧局負責人介紹,在巴彥縣,像董彥龍、房椿濱這樣的“大學生豬倌”已有13位,他們回鄉創業,并不約而同選擇了生豬養殖作為創業方向,極大改善了全縣養殖戶知識結構,由他們這批知識型的“二代豬倌”領辦的合作社,更給生豬養殖業注入了新動力。
“大學生豬倌”房椿濱是巴彥最早一批使用無線上網筆記本的“潮人”。春節、國慶和寒暑假期,房椿濱都會隨時關注網上信息。因為,人口的流動也時時影響著豬肉市場。
2008年,房椿濱與妻子劉麗從東北農大畢業,回鄉接手劉麗父親的養豬場。夫妻倆既是老板又是飼養員,經過三年多努力,不但收回投入還凈賺數十萬元,生豬存欄由當年的百十多頭,發展到目前的2000多頭,年出欄生豬也由三五百頭增加到去年的7000多頭。
巴彥縣畜牧局負責人介紹,在巴彥縣,像董彥龍、房椿濱這樣的“大學生豬倌”已有13位,他們回鄉創業,并不約而同選擇了生豬養殖作為創業方向,極大改善了全縣養殖戶知識結構,由他們這批知識型的“二代豬倌”領辦的合作社,更給生豬養殖業注入了新動力。
四川邛崍打造國家級示范原種豬場
近日,法國養豬研究院與川嬌生態豬業股份有限公司(上慶農業)技術合作正式簽約。這是繼金卓現代農業產業園落戶之后,邛崍市向現代農業高端發起的又一次沖鋒。根據合作協議,2012年,川嬌豬業將從法國引進高端原種豬600頭;采用法國生豬養殖成套設備,按法國種公豬站標準新建一存欄100頭的種豬站,新建一存欄600頭基礎母豬,年出欄15000至18000頭商品豬的示范養殖場;引進法國種豬選育技術體系,并確保每年從法國引進優質公豬精液(不少于500份),確保川嬌豬業(上慶農業)原種豬群遺傳品質逐年提高。
杭州蕭山5家養殖企業獲中央補助400萬
集約化、生態養殖是關鍵
日前,省發改委下達了《關于2012年杭州市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通知,蕭山區杭州華牧生豬養殖有限公司、杭州臨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杭州方興種豬有限公司、杭州全信種豬有限公司、杭州興發養殖有限公司這5家養殖企業共獲得中央補助資金400萬元。這些項目的建設,有利于提高生豬標準化規模飼養水平,轉變飼養方式,促進蕭山區養豬業的發展及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還可帶動相關產業如飼料加工業、食品加工業、種植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經濟發展。
集約化養殖保質量促效益
生豬業是蕭山區農業的主導產業,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有較好的基礎。2010年蕭山區生豬飼養量達到223萬頭。但是隨著畜產品消費市場對安全和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對畜產品的品質特色優勢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入選的企業項目不僅可以擴大生產規模,而且有助于提升產品質量。像杭州臨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項目建成后預計年可新增優質商品豬4000頭,產值600余萬元。而杭州華牧養殖有限公司則預計新增基礎母豬150頭,年可新增出欄商品豬2500頭,年增產值400多萬元。
增效明顯的同時,企業紛紛通過對現有規模的基礎以及配套設施進行規范化、標準化改造、擴建,對防疫、糞污處理等先進生態養殖技術進行推廣應用,優良品系種豬的引進及推廣,建設生豬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基地,而這種生產方式必將有利于提升生豬的品質。
項目更注重環保
如今環保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蕭山區企業家們也都注意到了環保的重要性,企業申報的眾多項目都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像此次入選的5家養殖企業都開展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比如杭州臨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就將在擴建各類豬舍3550平方米的同時,配套建設無害化處理設施1座,堆糞場地200平方米。
在建設方案中,該企業就強調將實施規模豬場糞尿綜合治理和生態養豬工程。開展糞尿系列綜合利用工程建設,育肥欄妊娠欄采用干濕分離,雨污分流技術,保育舍采用發酵床“零排放”技術,干糞經堆積發酵處理,沖洗的糞尿水經厭氧發酵,有氧還原處理后,全部施用到基地配套的800畝蔬菜地,使全場95%以上污物能自行消納利用,達到種養結合、糞污綜合利用的生態循環目標。通過噴霧系統規范消毒,預防疾病傳染,改善養殖環境,形成生態養豬。
其他幾家企業也都采取不同措施,不僅進行生態養豬,同時改善養殖環境,也有利于保證周邊地區的環境。
黑色豬綠色養 找回原來的豬肉香
他是一位40多歲的中年漢子,在北京開過書店,到廣州收過廢品,跑過運輸……在熟悉他的人眼里,他是一個愛“搗騰”的人。2009年,他放棄每年幾十萬元的穩定收入,回到家鄉開始新一輪的“搗騰”養豬。讓豬練跨欄、住精裝房、睡“席夢思”,開過書店、收過廢品的平輿縣農民郭衛星養豬也不忘“搗騰”。就是憑著這股“搗騰”勁兒,他養豬一年能收入40多萬元。
從養白豬,到引進優質“蘇太”黑豬,再到培育新型“輿太”黑豬,短短兩年,他站穩了黑豬養殖市場,每年有40多萬元的收入。此外,他還帶動周邊20多戶農民走上黑豬養殖的致富路。
他就是平輿縣雙廟鄉張付樓村郭莊組的郭衛星。
引種失敗,自己選育新品種
2009年,郭衛星轉讓出在廣州的廢品收購站,回到老家辦起了養殖場。第一年,他買了170頭仔豬。因為沒經驗,不懂技術,豬沒長大就全部感染了高熱病,死的死,扔的扔,一年下來賠了17萬元。
遭受重挫的郭衛星并沒有被困難打倒。鑒于市場對廋肉型豬的偏愛,這一次,郭衛星將養殖方向定在瘦肉型豬上。他從網上了解到,黑豬的瘦肉率比較高,特別是蘇州、太湖一帶的黑色蘇太豬更是優良的瘦肉型品種。于是,郭衛星從1000多公里外的太湖買回了50頭母豬和一頭公種豬,開始了養殖黑豬。
郭衛星沒想到,從太湖購買的蘇太豬拉回來的第二天就開始拉稀,拉得直脫水。一個月后,他只保住一頭公豬和6頭母豬。通過向縣畜牧專家咨詢,郭衛星這時候才知道,種豬應杜絕從遠方的外地購進,距離遠了,容易導致水土不服。
不管怎么說,種豬是保存下來了。為了讓外地豬適應本地環境,郭衛星以蘇太豬為父本,以本地的二代杜洛克為母本進行雜交,選育出了渾身漆黑發亮的新品種,他從平輿與太湖兩地各取一個字,把培育出的新品種稱為“輿太豬”。
“輿太豬”性情溫馴,抗病能力強發病率極低,具有產仔率、成活率、生長速度、飼料利用率都高的優良特性,瘦肉率更是達50%以上。豬舍內每頭豬的耳朵上都有一個小黃牌,郭衛星說,這是豬場專門設置的耳號牌,上面標有豬的代號,與耳牌號碼相對應的是每頭豬各自的檔案,豬舍墻上的檔案本上詳細記錄著豬的品種、胎次、配種情況、疾病及治療等相關信息。每天哪頭豬要生小豬、哪些豬要斷奶……豬群的管護內容一目了然。
養殖有絕招:黑色豬綠色養
“快,快跑!”“跳呀,用力跳!”加油聲、吶喊聲,從一片不大的樹林里傳出來。在郭衛星的黑豬養殖場內,只見一百多頭黑豬正在飼養員的催促下,奮力奔跑,并拼命跨越一個個橫立的欄桿。幾圈下來,黑豬們一個個累得“哼哼”直叫,爭著搶著到水龍頭邊上喝水解渴去了。
奔跑、跨欄,這是在養豬嗎?飼養員解釋說:“我們養豬最看重的是品質,別看這一跑,效果可神了。運動能促使豬身體內部發生生理變化,一天讓豬鍛煉三次,每次半小時左右,不僅提高了瘦肉率,重要的是肉味變了,豬肉吃著筋道有滋味。”
郭衛星常說:“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最注重的就是食品健康。養殖健康豬,讓大家吃上放心肉,這才是最重要的。”去年,他投資60萬元,包下了村里的11畝林地,將養殖場搬遷到林地里。與別的養殖場不同,郭衛星的養殖場是開放式的。他在建起豬圈的同時,還給黑豬建起了健身場所,除了定時定量喂養外,還給黑豬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保證每天兩個小時的鍛煉時間。
在豬圈中我們還看到數十頭黑豬正在厚厚的圈鋪上呼呼大睡。郭衛星說這就是黑豬的“席夢思”發酵床。這種床由秸稈、鋸末、稻殼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做成,一年四季幾乎恒溫,并實現了無害、無污染。此外,整個豬圈還被精心裝飾過,墻上畫有綠樹、竹林,頂棚畫著藍天白云,地面上還畫著五顏六色的各類瓜果,世外桃源一般。
價高有市場,只因找回原來的豬肉香
普通豬品種,兩三斤飼料就能生產一斤豬肉,四五個月就能出欄,而“輿太豬”要五六斤飼料才能生產一斤肉,飼養一年才出欄。人們感到不劃算,大家都笑他傻,可他心里有自己的想法。
郭衛星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別人喂的豬雖然長得快,但賣得便宜,他喂的黑豬平均可賣到16元每斤,遠高于普通豬。此外,“輿太豬”由于瘦肉率高、肉質細嫩、口感好,特別受歡迎,市場供不應求。2011年底,郭衛星專門殺了一頭豬宴請員工和鄰居,大家都說從來沒吃過這么香的豬肉,又找回十幾年前豬肉的感覺了。
綠色飼養得民心,如今,郭衛星足不出戶,定貨的電話是一個又一個,一些大酒店的老板將他養的黑豬列為招牌菜品。郭衛星的養殖規模越來越大,目前僅存欄母豬就有百頭左右,每年出欄近2000頭,收益40多萬元。兩年下來,郭衛星不僅把損失的錢掙了回來,連投資的錢也回收了一部分,他笑著說,再有一年,就可以有純收益了。
自己富了不算富,郭衛星于去年8月成立了張付樓養殖專業合作社。以成本價向周邊村民提供仔豬,并回收長成生豬,帶動了20多戶村民走上了黑豬養殖的道路。現在,張付樓村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要想掙得多,養殖黑豬找老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