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以散養為主的產業鏈上,規模企業所養的豬即便只占總量的5%,就已占有絕對的定價權。絕對的定價權就產生絕對的壟斷地位。
“資本主義”養豬場
我們為什么關注養豬?
2011年年末,聯想控股高級副總裁陳紹鵬親赴廣州從化,與廣州壹號土豬創始人陳生密談六小時尋求合作。而這并非業外資本對國內生豬產業首次出手。繼2009年網易丁磊高調宣布養豬之后,做醫藥的復星郭廣昌簽下投資總額1.1億元的合同,正式投資養豬業,做地產的北京中實投資10億元圈地養豬,就連人人網CEO陳一舟(微博)都自我爆料,曾苦苦思索月余,也想去養豬,后因各種原因才放棄,不過,“丁磊養豬,我們就養兔子”
如此之多的跨行業養豬為什么?養豬真能掙錢嗎?
事實上,這是一個高投入、低產出、高風險的產業,然而當國內消費品市場早已被各行業巨頭瓜分,唯有生豬,其養殖、加工極度分散,龍頭企業在市場中所占份額不高,給諸多養豬企業留下了巨大的擴張空間。換言之,在這個以散養為主的產業鏈上,規模企業所養的豬即便只占總量的5%,就已占有絕對的定價權。絕對的定價權就產生絕對的壟斷地位
那么這豬到底該怎么養?在中國,這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市場供求關系問題。2012年1月,本刊記者走訪多家養豬企業,試圖做一個粗線條的產業望。
第一章 廣東豬王的戰斗
站在業外看業內,豬為什么不能這樣養?用品牌突圍,“我們進入的是原始森林,我們就像原始人,沒有氣槍槍彈可以打鳥,但是森林很肥沃,有鳥蛋掏回去,還有魚可以抓,迷路了也不要緊。”
一支鉛筆都可能有品牌名,近萬億的生豬產業鏈上卻沒幾個像樣的終端品牌--2007年,這種市場格局被壹號土豬顛覆。
2012年1月,記者走訪廣州市場豬肉零售終端發現,壹號土豬比普通豬肉普遍貴上10元/500g左右。但正是這個相對高端的豬肉品牌,立足廣東市場從零做到四個億,只用了五年時間。其創始人陳生更是被媒體稱為“廣東豬肉大王”.
白豬趕走黑豬以后
站在業外看業內,有時候更容易發現機會。陳生出身競爭激烈的酒飲料行業,他坦承,壹號土豬的崛起完全得益于“天時”.
何謂天時?當全國所有行業基本上都進入品牌競爭的紅海時代,唯獨養豬這個市場近萬億元的行業還是個例外。而這正是因為中國養豬行業仍停留在傳統的分散型農戶養殖,“全國最大的屠宰企業,也就是一年一兩千萬頭的產量,相當于全國一年六億頭的產量,龍頭企業只占幾個點的百分比”,養豬的,80%還是散戶,其生產方式落后,市場適應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城市消費階層的崛起,對優質豬肉的需求。
事實上,陳生所做的,就是細分這個市場,再通過品牌經營,打通生豬產業被割裂的生產和銷售環節。
打造豬肉品牌,首先要掌握上游優質豬源。2006年,陳生將兩廣小耳花豬與優秀的地方土豬種進行二元雜交,選育出優質土豬種,進而創立“壹號土豬”商標。
市場上白豬司空見慣,而地方土豬,就是所謂黑豬。30年前,我國由黑豬主導的豬市被國外白豬攻破。因為黑豬的生長周期是12個月,而洋白豬只需四五個月,對養殖散戶來說,周期越長風險越高,再加上黑豬主要吃的是以豆粕、玉米、瓜蔓、花生為主的粗糧,而洋白豬吃復合飼料,養殖成本低,且洋白豬瘦肉率高達60%以上,較黑豬高出10%~20%,顯然更符合市場需求,最終那場“黑白”大戰以洋白豬的完勝告終。僅以廣州市場為例,現在洋白豬份額就已占到90%以上。
然而市場的選擇不一定都是對的。黑豬VS白豬早已成為生豬產業一大悖論。好賣不等于優質。對優質更有需求的大城市里,賣的幾乎都是質量較差的快大型瘦肉型洋白豬,而中小城市尤其是農村才賣傳統優質土豬或土洋雜交豬。
--獨辟蹊徑養黑豬,是陳生打造豬肉品牌的第一步。
豬價“輪回”?
“研發和改變一個豬種,要五到十年的時間,這樣出來的品質才能達到最優”.對上市已五年的壹號土豬來說,時間成為后來者的門檻,同時也給了陳生試錯的機會,“生豬產業內上百億元的企業不少,但說到做終端豬肉品牌,我們進入的時候幾乎沒有競爭對手。”
沒有競爭對手的陳生做了兩件事,一是建豬欄,二是建市場。
建豬欄,壹號土豬經歷了數次演化才最終確定采用自建基地、農戶承包的養殖方法。然而如何保證農戶養殖積極性?這是所有養豬企業都回避不了的問題。
養豬之所以是一個高投入、低產出、高風險的產業,恰恰在于中國生豬市場特有的價格“輪回”怪象。因為組織化程度低,生豬生產、加工與銷售嚴重脫節,養豬散戶對市場信息的判斷基本是跟隨價格走勢,一旦行情好全社會都來養豬,導致來年市場上豬肉供大于求,豬肉價格又會回落,接下來的鏈式反應是養豬戶們又都不養豬了,隨后市場產生豬肉缺口,價格又急劇攀升。比如2007年初豬價上漲超過100%,2009年末下降又達到50%,至2011年中又上漲超過100%--生豬行業似乎總走不出三年一個周期循環的怪圈。“賺一年、賠一年、不賺不賠又一年”更是成為養豬戶的常態。
陳生的解決方案是委托農戶在壹號土豬自建的基地上進行養殖,種苗、飼料和技術服務均由壹號土豬統一提供,最后壹號土豬再以高于農戶養殖成本的價格收購生豬,保證養殖戶養一頭豬的利潤能在一兩百元。
價格風險,轉嫁到壹號土豬身上。
賣肉也是技術活
正因為此,壹號土豬打造終端品牌的價值開始體現。“做終端,做市場,事實上,我們更關注下游。”
豬為什么不能像酒一樣賣?從品牌競爭激烈的酒飲料行業轉戰幾乎沒有品牌競爭的豬肉終端市場,陳生深諳“饑餓營銷”之道。為此,他堅持建“市場”的規模稍大于“豬欄”規模,在終端營銷上想了不少招數。譬如定價,壹號土豬剛上市時,最貴的排骨市價18元/500g,陳生賣28元/500g;瘦肉市場價16元/500g,陳生賣25.8元/500g 一方面彰顯了壹號土豬的高端定位,另一方面,為自己抵御普通豬肉漲價留下了足夠的空間--“普通豬肉漲價倒好了,我們價格不變的話,貴也貴不了多少,更容易引導消費者選擇”;又譬如造勢,在每個檔口開業前,陳生都會派人牽一頭土豬圍繞菜市場轉兩圈,并送出兩頭豬給顧客試用,此舉往往讓聞風前來的顧客排起長龍;與此同時,陳生打造了一套“笑、叫、跳”服務體系,意即見到顧客要笑起來,這是態度,見到顧客要叫起來,這是宣傳;然后還要動起來,多使用肢體語言,讓顧客感受熱情;不僅如此,陳生還把網絡流行的“開心農莊”搬到現實中,建了一個生態農莊,讓消費者能夠親身體驗壹號土豬的成長,吃原汁原味的農產品(12.27,0.37,3.11%),感受農村風情生活
“很多業內人士都以為賣豬肉不需要做營銷,殊不知,對豬肉這種農產品傳統行業,營銷才是主要戰場”.
事實上,在終端除了營銷,賣肉也是技術活。“瘦肉、肥肉和排骨價格不同,但一頭豬一天賣下來,有些刀手賣的平均價格是15元一斤,有些則是10元一斤。刀手的手藝好壞直接決定著利潤的多少。肥瘦肉比例如何搭配、較貴的排骨上黏多少肉最好、為彌補斤兩時零碎肉搭贈等等,這些都是控制成本、提高肉價值的關鍵。”為此,2010年5月,陳生創辦了全國首家屠夫學校。“從全國來說,每年6億多頭豬出欄,需要兩三百萬名的屠夫。現在任何一個職業,假如從業者超過100萬人都應該有學校,但我們這個行業,幾百萬的從業人員,卻沒有培訓機構。”
建豬欄與建市場兩手抓,壹號土豬保證了穩定的利潤率。2008年,當其他養豬企業受困于農業周期、瘦肉精和甲型流感的時候,壹號土豬卻逆勢增長,供不應求;2009年,整個消費市場不景氣,壹號土豬仍增長120% 短短五年,壹號土豬成為廣東第二大養豬企業,2011年出欄生豬15萬頭,開設檔口近500家。
“拿廣州來說,一年就有80億元的豬肉市場,我只占3%,就有2億元左右,豬肉市場無論怎樣細分,都是巨大的。”
對于全國市場的戰略推廣,陳生并不著急。他最終婉拒聯想,“壹號土豬不賣了,準備養大上市。”
第二章 “懸空”的小豬烏托邦
像網易這樣沒有任何專業背景的企業,想要在生豬產業有所斬獲,愿景雖好,仍需市場檢驗。然而丁磊高調養豬引發的業外資本大規模涌入,必將加速中國整個生豬產業鏈的洗牌。
三年來,以互聯網起家的“前首富”丁磊被媒體追問得最多的話題,就是養豬。2011年3月23日,丁磊終于宣布網易養豬場落戶浙江省安吉縣,算是給了公眾一個階段性交代。
然而這場依舊懸空的養豬實驗,并不被業界看好。
養豬三年不見豬跑
以先進生產力代表自居的IT巨頭為何做起與老本行八竿子打不著的養豬?
丁磊的回答很煽情,“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電腦上的云計算的時候,我們是否也要抬頭看看天上的云彩?”事實上,更貼近企業本質的答案是,新農業或許是資本投資最后一塊熱土。
為此丁磊曾到全國各地考察過17個種植養殖項目。這些項目很多運作遠比養豬成熟,“但全國加起來也就1個億至5個億的產值。”規模看得見,就沒有了想象空間。反之“養豬體量夠大,中國人一年就要吃6億多頭豬,從豬的育種到屠宰、加工、配送,產業鏈很長”,而且因為整個行業分散混論,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佬,留給網易的空間足夠巨大。
2009年年初,丁磊在廣東省兩會上說網易要養豬,一時間成為全國人民談資;2010年兩會,人們追問丁磊找什么人養豬;2011年兩會,大家看見丁磊改問,養豬幸福不?
幸不幸福不知道,養豬三年不見豬跑,網易都干了些什么?
搜集資料拜訪專家,到國內外養豬場考察一線最前沿的養豬現狀,為養豬場選址 按照網易養豬團隊的說法,“任何一項工作都是海量的,其中還有很多我們事先完全想不到的情況。”
譬如為養豬場選址時,全國很多地方伸出橄欖枝,因為不夠專業,他們給對方列出的條件中堅持要選擇在15 的緩坡地帶建豬舍。這個要求來自他們閱讀的文獻。事實上,文獻中提出這個數據只不過是為了讓豬糞便于沿著這個角度緩緩流下,而真實的養豬戶都在平地上建豬舍,調整建筑設計就能解決糞便問題。此事后來成為網易養豬團隊自嘲的笑話。
讓豬活得有尊嚴
網易養豬項目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后,丁磊定下的目標是,“讓豬活得有尊嚴”.換句話說,“要養好豬,首先要了解豬”,“豬也是有感情的動物,你對它好,它自然會對你好”.
怎樣對豬好?
舉例來說,網易的豬舍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專家設計,其中有幾位專家還參與設計過中國南極考察站。在這個豬舍方案中,每間豬舍都是全封閉的,安裝有中央空調;通風管道會從地下經過,這樣可以利用地底恒溫的特點,夏天降溫,冬季保暖;外墻全都是保溫材料,屋頂鋪著太陽能板,用來發電和照明;不僅如此,豬舍確定會安裝音響系統,給豬放音樂,而且他們正在考慮安排人手定期對豬進行拍打撫摸,跟它們說話,作感情交流。
按照網易養豬團隊的說法,第一代養豬是傳統的放牧和農家圈養,肉優味美,但養殖方式落后產量低,無法滿足人口快速增長對肉食的大量需求;第二代養豬推崇工業化大規模機械化,但在追求數量的同時,豬肉品質大大降低;而網易正在實踐的,是第三代養豬模式。“豬的肉質好壞,從豬種開始直到屠宰,環環緊扣--品種,環境,吃得好不好,生不生病,吃不吃藥,精神狀態怎么樣,臨終前是不是人性化屠宰 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誰來打分
然而按照業內人士測算,“3到5年網易的養豬場難出產品”,網易豬還沒亮相,所謂第三代養豬模式是否經得起市場檢驗?
首當其沖的質疑就是,能掙錢嗎?譬如網易宣稱從育種到屠宰上市整個產品的過程都可以追溯。原北京養豬育種中心主任劉云生告訴記者,即便是在目前畜牧業追溯體系最發達的北歐國家,也做不到對每頭豬進行產品追溯,“真要這么做,成本太高了。”
網易市場部則透露,“網易豬”未來市場價可能在每500g50元以上。按照成年豬重量115kg計算,每頭豬可獲得60kg白條肉,即每頭豬可獲得6000元收益。如果網易養豬場達到1萬頭的出欄量,年收益在6000萬元左右。
而據記者在采訪中了解,目前國內售價最高的豬肉,是遼寧圣野公司生產的野豬肉,市場售價為45元/500g.即便真如網易所言,他們能打開最高端的豬肉市場,緊接著問題就是,網易養豬模式能復制嗎?
丁磊曾說,“網易養豬項目將帶來一場豬肉革命”,又說,“我們未來要做的就是養豬業中國式的公開課,把養豬模式、過程放在網上,全免費,給大家呈現一套安全、科學、有資本投入的生產模式,最后還是不賠本的。”
但事實上,按照網易公布的養豬模式,市場售價不高就不可能盈利,售價偏高又脫離了大眾消費者。如此一來,網易養豬模式就失去了推廣的價值,更談不上對整個生豬產業的革命。
未來是否如網易養豬所期待的可盈利、可推廣,也許直到網易豬真正亮相的那一天才有答案。然而盡管并不看好網易養豬模式,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馬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說:“要不是因為丁磊養豬,社會很難關注到我們這個行業。”
的確,繼丁磊高調養豬之后,諸如復星、聯想等各行業大佬相繼涉足養豬業。如此大規模的業外資本涌入,必將加速整個生豬產業鏈的整合。
第三章 復制“通威村”
沒有養豬的龍頭企業,就沒有生豬的產業化。如果說2011年“瘦肉精”事件后,屠宰龍頭企業雙匯打造年出欄20萬頭商品豬的養殖場,昭示著產業鏈下游對產業鏈上游的整合,那么以上游傳統飼料起家的通威養豬,走的就是一條全產業鏈路子。
觀察通威養豬,距四川省邛崍市15公里的固驛鎮黑石村,無疑是一個起點。
2005年以前,這里387戶農民基本上靠養豬糊口。然而傳統散養規模小,如果遇到重大疫情和市場行情低迷,養豬戶只能認虧。改變這一切的,正是通威。2005年,蓉崍通威落戶邛崍這個生豬大市,第一個想法就是打造“無公害生態養殖示范點--通威村”.由此黑石村村民與通威簽約,開始五個統一的養殖模式:苗種統
一、飼料統
一、防疫統
一、回收統
一、管理統一。
這種模式的集合效應當年就得到體現:2005年市場行情低迷,豬只高熱病暴發,通威旗下金利公司正式啟動合同保底高價:在市場價格跌至1.8元/500g的時候,仍然以飼養成本3元/500g收購生豬;并且收購時,宰割豬肉每斤比市場價高0.1元;年底又按照養殖數量補貼5元/頭;與此同時,還有死亡補貼,在豬病高發的時候,一旦豬只死亡,按照成品豬價值的30%給予補貼--這一系列政策的兌現,讓一向靠天吃飯的黑石村村民不虧反賺。
這一下刺激了黑石村養豬戶的積極性。當相鄰其他村鎮養殖存欄量同期下降30%的時候,黑石村養豬戶反而開始擴大養殖規模。此時通威農業擔保公司提供的低息啟動資金,又給養豬戶提供了便利和效率。
2007年,伴隨“黑石村豬業養殖合作社”的成立,黑石村養豬戶踏上真正的規模化養殖之路。通威“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邛崍模式就此成型。
所謂“邛崍模式”,就是由通威將畜禽種苗、養殖、屠宰、加工、銷售全產業鏈進行垂直整合,最后形成“通威村”、“通威鎮”.
“邛崍模式”帶來的是低成本、高效率。迄今六年,從產業集群的角度來看,“邛崍模式”內包括品種(苗)、養殖、飼料、獸藥、投資擔保、屠宰加工等總投資約12億元,年銷售收入近15億元的畜禽產業集群,給了當地草根經濟體充足的成長養分。
不僅如此,按照通威董事長劉漢元的說法,“三聚氰氨等進入食品,就是因為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是由不同的企業和人在做,他們只求自己的利潤最大化而不對最終產品負責,而通威做全產業鏈,就可以對每一個環節進行嚴格監管,就可以實現產品的無公害。”
由此,通威“邛崍模式”的全國鋪開,或許昭示了行業中其他企業的一體化之路。
第四章 最后一塊肥肉
生豬產業將是中國傳統行業最后一塊肥肉?
事實上,早在2007年~2008年那輪豬肉“牛市”中,跨國資本就已開始踴躍扮演中國“豬老板”的角色:高盛斥資兩三億美元在福建、湖南等地養豬150萬頭,又投資雙匯、雨潤兩家國內肉食品加工領域龍頭企業;德意志銀行則注資6000萬美元收購上海宏博集團養豬場30%股份,還花了同樣多的銀子注資天津一家高速成長的肉食加工企業;2011年新一輪肉價上漲前后,又有房地產企業美林基業、九洲投資等一連串看似與豬搭不上關系的企業,出現在養豬名單中。在廣州,有公司更是豪擲1.2億元全面引進美國養豬技術 無利不起早,一股業外資本推動的養豬之風正在蔓延。
那么這股養豬之風背后是什么?
是變革。
變革從業外來,變革從業內來。2011年11月,中國進口豬肉數量大幅上升以及同期出口大幅下降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以美國、加拿大為主力的洋豬肉大舉搶灘中國市場。其中美國豬肉的進口量及進口額漲幅均超過700%.尤為關鍵的是,這些進口豬肉的到岸價只有國產豬肉的一半!許多人因此預測,繼攫取大豆、食用油等產品定價權之后,國外食品巨頭們或將瞄準豬肉,再次展開對中國餐桌的圍獵。
飽受爭議的中國生豬產業會否以此為契機經受洗禮?對于這場變革的未來,我們現在很難看得清楚。然而首先完成“變身”的養豬企業,必將在產業鏈中占據更加有利的地位。正如羅杰斯所說,“全球最牛的市場將是農產品市場,中國的農產品將是最有吸引力的投資領域。”養豬,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