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跌破盈虧平衡點 發改委啟動調控預案
探尋豬價暴漲暴跌背后
“一年漲、一年平、一年跌”的豬肉價格一直以來被稱為“三年走勢”,然而今年有些反常。在經歷去年火箭式上漲之后,今年并未出現百姓和養殖戶預期的“平局”,轉而掉頭向下,直至跌破盈虧平衡點。
來自商務部的統計顯示,今年春節過后的豬肉價格已連續11周回落,累計跌幅已將近14%,截至目前,全國豬糧比價跌破6:1的盈虧平衡點,部分地方養殖戶已經出現明顯虧損,為此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近日聯合發布《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并啟動預案,提出將適時啟動政府凍豬肉收儲工作。究竟豬肉價格緣何頻繁出現暴漲暴跌、既成的調控措施效果如何外,監管層又該如何更好地破解這種怪圈?
尷尬現狀
豬貴傷民 豬賤傷農
張法慶無奈的發現,原本預料收支平衡的今年,在4月剛過便出現了虧損的苗頭。
張法慶經營著一家叫北京昊越養殖有限公司的生豬養殖公司,今年他在大興的養殖基地養了將近2000頭毛豬,但他發現,越來越低的生豬收購價在逐漸逼近自己花在每斤豬肉的飼養成本。“飼料、人工價格都在上漲,豬價卻在跌。” 去年飼料大概1.2元/斤,現在已漲到了1.5元/斤,漲幅近25%,人工去年大概1500-1800元/月,今年也漲到了2000-2500元/月,漲幅超過了30%。
回顧自己養豬最近幾年的盈利狀況,張法慶稱,“養豬這幾年平均算下來也就勉強保本,這里面還主要是靠國家補貼,現在國家一頭母豬補貼100元、小豬補80元,有時賣一頭豬賺得錢還沒有補貼高”。
與張法慶規模化養豬模式不同,一位來自湖北崇陽縣桂花泉鎮散戶養豬農民抱怨稱,自家父母去年養了20頭豬,去掉直接成本,一頭大概收入是200元。“辛辛苦苦養一年,20頭豬的收入就是4000元。如果算上人工,兩個人在家,人均年收入2000元,月平均收入是160多元。這叫掙錢嗎?”
豬肉價格漲了,老百姓HOLD不住;豬肉價格跌了,養殖戶們叫苦不迭,在豬價大漲大跌的怪圈里,市場兩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似乎都成了受害者。
北京順鑫農業小店種豬選育場場長潘永杰告訴記者,即便是去年的豬肉價格上漲行情中,因為需求量的大幅減少,供應環節也沒有獲得很高的利潤,大部分豬肉屠宰企業和零售企業的生存形勢都很艱難。
探尋原因
疫病推波助瀾 政策放大周期
說到豬肉價格暴漲暴跌的原因,潘永杰認為,疫病在他看來是影響存欄量的最重要原因。
“作為一個規模化的養殖場,在豬價較低的時候我們不會人為地淘汰母豬, 因此母豬存欄量是不變的。主要是疫病原因使得母豬產仔率和生豬存活率出現了下降,去年鬧的主要是高熱病,母豬流產小豬腹瀉,死亡率比較高。高熱病流行以來,母豬的繁育能力下降了,本來一頭母豬一年能繁育十六七只豬仔,最后一年只繁殖了十二三只。”
有分析人士認為,在疫病這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之下,可能醞釀出新一輪的暴漲行情。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表示,由于春節前腹瀉疫情造成子豬大量死亡,根據生豬養殖周期,最早4月中旬之后,180斤以上的大豬供應將會出現不足,從而推動豬肉價格的持續走高。此外,隨著“五一”假日臨近,豬肉消費需求將會有所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拉高豬肉價格。
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部副主任趙萍認為:“豬疫情確實是不可忽視的原因,疫情近年來逐年加重與抗生素的過量使用不無關系,導致疫情泛濫的可能性變大,成活率的降低,使得豬肉供應環節出現了不應該有的缺口。”
趙萍認為暴漲暴跌還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方面是豬肉周期影響,前年去年豬價回落,造成現在出欄率下降的局面。 另一方面,人工成本、玉米等飼料成本上升也是推高豬肉價格重要原因之一。”
“還有一方面重要的原因是政策干預對豬肉價格波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趙萍直言,“此前一輪豬肉價格上漲由于疫情導致豬肉供不應求,國家進行了能繁母豬的政策補貼鼓勵生產,由于豬肉上市需要一個周期性過程,大量母豬補欄使得供求關系中供大于求,導致去年豬肉價格出現較大回落,養殖者都面臨不同程度的損失,這種政策干預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市場的平衡性,對農戶養殖者的損失較大”。
對此,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也認為,政策的干預容易給養殖戶造成錯誤的價格信號,破壞市場的自身調節。“像市場上除豬肉以外的雞肉、羊肉等肉類產品,政策很少干預,反而價格一直都比較穩定。”
破解之道
規模化養豬 市場化管豬
每當豬肉價格漲跌幅度考驗到人們承受底線的時候,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就會出手救市。
暴漲暴跌似乎成了我國豬肉市場的一種常態。有統計顯示,在近30年的時間里,我國豬肉價格大約經歷了8次周期,每次周期持續時間為3-4年,波峰價格比波谷價格高出近1.5倍。養殖者陷入了“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虧”的怪圈。
如何破解這種暴漲暴跌的價格怪圈,專家認為,規模化養殖、市場化管理,并減少政策的過度干預是走出價格怪圈的努力方向。
作為北京市規模最大的種豬基地,潘永杰嘗到了規模化養殖的甜頭,“我們作為專業企業,具備了人才、技術、管理等各方面的優勢和經驗,應對疫病和市場行情漲跌等風險的能力較強,換做散戶的話,一共就三五頭豬,一旦有個疫情什么的,一年就都白干了”。
趙萍認為,規模養殖的優勢在于技術、衛生、飼料等方面條件更加專業化,相對成本也低。大規模養殖的必要性還在于,小型的農戶養殖與收購豬肉的加工企業在議價方面處于弱勢地位,因此規模養殖能夠形成匹配的供應價值鏈。
對此,趙萍進一步表示:“政府對能繁母豬進行補貼等政策來干預生產規模,反而導致市場反應能力下降,做出錯的預判造成損失。因此,政策如果能夠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向低保人群等低收入人群進行補貼等方式來保障生活基本需要,反而要比補貼豬農來得更實在。”
王軍則表示:“政策的著力點反而應當著力在規模化發展上面,資金、土地、稅費政策向規模以上養殖戶傾斜,分散的養殖方式并不符合農業發展方向。如將過剩的社會資金引導到這個領域,產生更多的規模效益,這樣承受風險的能力才能加強。”
近來,“先賣后養”的生豬期貨模式又在一些地方開始了探索性嘗試。“將生豬產品納入到期貨市場是一種非常值得推廣的市場化管理方式,”王軍認為:“期貨交易本身就是一種化解風險、應對風險的工具,廣大交易者能夠通過交易對未來給出一個合理的價格區間,從而規避現在這種暴漲暴跌的循環。”
申銀萬國(微博)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也肯定了用生豬期貨的操作方式來穩定豬肉市場,“交易者可以通過對豬肉價格的預判采取賣空或做多的方式來規避風險彌補損失”。
“一頭200斤大豬”的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
飼料成本:1350元(平均一天5斤飼料,每斤飼料1.5元,養殖周期為6個月)
豬場運營和人工成本:(人工:2000-2500元/月,均攤)
收益
毛豬收購價:7.1元/斤,200斤,共1420元
結論
刨去豬場運營和人工成本,基本賠錢。
調查樣本:北京昊越養殖有限公司王飛/制表
近五年來豬肉價格漲跌走勢及調控舉措
2007年7月 豬肉價格持續上漲,發改委等三部門推出8項措施來穩定價格;同月,國務院常務會部署促進生豬市場供應等工作。
2008年3月 豬肉價格攀升至每公斤22.82元,迎來價格拐點走向下行通道。
2009年1月 短暫平穩上升之后立即又跌入下行通道。1月9日,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出臺《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 (暫行)》。
2010年6月 豬肉批發價格又下挫到了每公斤14.55元的谷底。商務部從當年4月到6月開展了連續四批中央儲備凍豬肉。
2011年7月 針對上半年豬肉價格飆升,國務院再次專門召開常務會議研究對策,促進生豬生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2012年4月 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發布《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并啟動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