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中國的豬肉價格始終走不出暴漲暴跌的怪圈?生豬的散養模式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國生豬養殖量占了全球的一半,但集約化程度低。在分散養殖為主情況下養殖戶信息不靈、價格談判和避險能力差、盲目跟風都不可避免,“行情好時一哄而上、行情差時一哄而下”,供給大起大落遭遇需求相對穩定,豬價不暴漲暴跌才怪。因此,要擺脫這一惡性循環,推進規模化經營始終是養殖業發展的方向。
而在農業現代化、集約化經營暫時尚未根本實現的情況下,宏觀調控是否得法,對平抑豬肉價格的波動便至關重要。在豬周期過程中,政府迫于調控物價的壓力,往往會出手干涉。豬肉價格上漲時,增加養殖補貼便是手段之一。
問題是,市場行情好時,即便沒有政策刺激,人們也有養豬的積極性,如此情況下再補貼,無異于火上澆油,人們樂享眼前補貼收益,也容易對未來市場造成誤判,而生豬養殖的非正常過快增長,必然成為下一輪價格暴跌的誘因。
當前豬市的供過于求,就既有養殖戶自身盲動的原因,也是政府補貼政策推波助瀾的結果。宏觀調控的關鍵在于提高反周期調節的能力,削峰填谷的投放和儲備必不可少,但發放補貼和補給誰應十分慎重,比如豬價高漲時,把補貼給社會上低收入群體而非給豬農,可能更合適,對市場信號的干擾也少。同時,政府應盡量少用行政手段調控,而是著力建立生豬養殖預警機制,由解決養豬戶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入手,引導養豬戶適應市場變化,合理調整養殖規模和存欄頭數,以期實現市場需求量與供給量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