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我國畜產品價格波動劇烈,周期性明顯,特別是今年春節以后,經歷了2011年達到歷史新高的豬肉價格又一路大幅度下跌。這種“過山車”般頻繁變動的價格對人們日常消費形成嚴重干擾。規模化養殖比例較低是造成畜產品價格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畜牧業產值已超過我國農業總產值的30%,部分地區畜牧業收入已占農民收入的40%以上。但處于轉軌時期的我國畜牧業,傳統養殖方式仍占支配地位,面臨著發展水平較低、生產方式以散養為主、飼養規模較小、生產效率低下等突出問題。這一生產方式難以控制畜產品的質量,難以分散市場風險,極易造成畜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破解這些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于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規模經濟。
就畜牧業發展的一般規律而言,隨著養殖集中度提升,利潤率會出現先降后升,進而進入利潤穩定階段的現象。我國畜牧業目前正處于利潤波動階段,對穩定利潤的追求必將使更多的散養戶逐步退出市場,推動畜牧業集中度提升。
國內外現代畜牧業的發展經驗表明,實行規模化的養殖經營方式,有利于集聚資金、勞動力優勢,保障市場供給,穩定產品價格。以養豬業為例,我國5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達到66%,但萬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比例仍舊很低。而美國生豬規模養殖比例超過80%,市場上96.6%的豬肉供給由規模養殖戶(企業)提供。其中,排名前20名的養豬公司占領近50%的市場份額。這些企業由于使用先進的管理技術,標準化程度高,保證了畜產品在流通中的有效供給,豬肉價格的年均波動從幾十年前高達20%左右降低到了如今的5%以內,有效防止了市場的過大波動。
畜產品市場的平穩發展,取決于市場供需的平衡,規模化養殖水平的提升將在供需兩端穩定市場。規模化養殖水平的提升能穩定保障畜產品的市場供給。盲目跟風,是導致養殖業價格跌蕩起伏、供需失衡的根本性因素。我國養豬業散養戶居多,其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同時也缺少足夠的資金支持,因此圍繞生豬一年半的生長繁殖周期,形成了一個“三年波動周期”現象。只有通過規模化養殖,才能增強畜牧養殖抗風險能力,降低養殖成本,從而避免市場價格過度波動。
頻繁發生的因疫病而大量減產也是造成市場供應不足的重要原因。2011年仔豬價格走高的主要原因即是受2010年底5號病、流行性腹瀉及2011年春低溫天氣的影響。畜禽疫病主要出現散養戶中,由于他們的設施化水平低,技術力量不足,特別是在養殖虧損時,降低飼養管理水平,疫病發生的風險更大,導致畜禽大量死亡,只有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提高設施技術裝備水平和動物疫病防控水平,才能有效減少動物疫病的發生,從而保證市場供應,避免供不應求而導致的價格異常。
規模化養殖水平的提升能拉動消費者的畜產品需求。從目前看,畜產品質量難以保證是導致消費者對國內畜產品降低信心的重要原因。近兩年豬肉、羊肉行業“瘦肉精”事件的主體是散養戶,而其癥結在于散養戶法律意識淡薄、違法成本低、監管難度大。發展規模養殖,不僅能增強企業自身規范性,而且便于監管,從根源上保證畜產品質量,拉動消費者需求,增加行業發展信心。
目前,我國政府已把促進規模化養殖作為發展現代畜牧業的突破口,主要畜禽養殖規模化水平穩中有升。2011年出欄500頭以上生豬、存欄100頭以上奶牛、存欄2000只以上蛋雞規模養殖比重分別達34%、30.6%和62.9%。農業部頒布的《全國畜牧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全國畜禽規模養殖比重提高10%至15%,并提出眾多鼓勵發展規模化養殖的舉措,如首次提出對畜牧業的金融支持,增加標準化養殖扶持政策投入等。這意味著在未來5年,我國粗放的畜牧養殖模式將有較大改觀,規模化養殖的市場“穩壓器”作用有望日益凸顯。
但也必須看到,我國畜牧業規模化發展仍舊受到資金短缺、市場分析預判能力欠缺、疫病防控水平參差不齊、專業人才匱乏以及大企業帶動能力不足等問題的制約,在認識上仍舊存在“規模化”即是“規模大”的誤區,這些問題會導致市場供需兩端再次失衡,引發周期性價格波動。因此,發展畜牧業規模經濟,一要合理布局畜牧業規模化養殖,實行健康養殖模式,擺脫盲目追求外在規模龐大,而對提高科學管理水平、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和養殖場污染治理等內在要求卻置之不理的誤區;二要鼓勵發展“公司+農戶+合作社”的經營模式,通過項目帶動更多的小規模戶集中生產經營,促進養殖場數量增加和規模擴大,改善養殖場的環境與條件,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形成規模效益。三要加強價格監管,加大對豬肉、禽蛋等產品市場的監督管理,建立科學的畜禽養殖盈虧預警點,為畜禽養殖業創造一個穩定的市場價格空間,避免規模化發展可能出現的壟斷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