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至少六家英國生廠商通過健康檢查,獲準向中國出口豬肉。根據已于5月生效的中國和英國之間的豬肉貿易協定,英國預計將向中國出口總價值約5000萬英鎊的豬肉,主要包括豬內臟、豬蹄、豬耳朵等。
與此同時,英國向中國出口種豬數量也或將提高。根據英國養豬協會數據,去年英國共向中國出口3000頭活豬,占中國進口活豬量的四分之一。其中每只公豬售價約為2300英鎊,母豬為1000英鎊左右。農民在養殖過程中,公豬和母豬的配比約為1:30。
剛剛結束訪華行程的英國農業部長佩斯(Jim Paice)一直在強調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消費市場,人均豬肉消費量是英國的七倍。市場研究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數據顯示,英國年人均豬肉消費量為5.1千克,中國為37.8千克,德國為39.7千克,奧地利最高,為69.2千克。
英國豬登陸中國將造成怎樣影響?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對財新記者表示,考慮到進口豬肉目前占中國豬肉消費量份額較小,以及進口豬肉與國內豬肉口感差異較大,進口英國豬肉或不會對國內市場、農民造成較大沖擊,有利于中國進口國別多元化和改善國內豬基因。
2011年,中國進口豬肉46.8萬噸,豬肉消費量為5200多萬噸,進口占市場消費量不到1%。從國別看,2011年中國從美國進口豬肉量最大,占總進口量50%以上。進口豬肉中以肉為主,也包括豬耳朵、豬蹄、豬內臟等,一般都是賣給食品加工企業作為原料,很少會有進口豬肉直接上市。
趙萍認為,從豬肉消費特點看,中國豬肉和歐美豬肉的口感、口味不同,差異很大。“因為國外一般殺豬不放血,豬肉口感不會特別好,腥味會比較大,至少不是中國人傳統喜歡的口感。即便有外國生鮮豬肉上市,中國消費者對其口感也可能將有較長時間的接受過程。”
英國此番對華出口以豬內臟、豬蹄、豬耳朵等在英國國內消費量較低的產品為主,引發中國消費者熱議。趙萍認為,從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看,各國都是在各取所需,購買國際市場上比較便宜、本國供給不足的商品。“中國國內市場需求差異化很大,豬下水等市場需求量會比較大,但是與豬肉相比,其銷售量、市場占比仍較低。”
趙萍分析,從目前情況看,中國國內豬肉供求基本平衡,一方面價格并不是一路飆升,而是有漲有跌;另一方面目前進口數量占整個國內市場份額很低,但是進口增速很快,如中國2011年從美國進口豬肉量同比增長7.7倍。
她指出,去年國內豬肉供求偏緊,生豬進口增速快和價格上漲、國內市場對國際市場的吸引力增加有關。
對于進口豬肉對國內農民的影響,趙萍認為,不會造成較大沖擊。“首先進口占比較小,即便進來一些價格較低的豬肉,對整個市場影響不會很大。其次冷鮮肉是銷售量比較大的方式,中國豬肉和外國豬肉口味差異較大,中國消費者可能更加傾向本國豬肉口味。”
而在豬的品種改良方面,她表示,國內產肉率、出欄率比較高的豬品種大部分來自國外,100%中國基因的豬市場占有率并不高。“引進歐洲豬來改良中國豬的品種并非壞事,其對人體帶來的危害并不比傳統中國豬對人體多。中國豬肉市場供求常會出現偏緊情況,培養出欄率高的豬對于改善人們生活、保障豬肉供給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