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個華都肉雞冷凍集裝箱進入天津港,之后,北京雞肉即將漂洋過海登上日本東京和韓國首爾市民的餐桌。筆者從北京養雞協會了解到,雞肉是北京唯一持續大宗出口的肉類產品,目前已經出口到20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達到10萬噸,雞肉出口不僅創匯,還促進了京、津、冀三地養雞業的發展。
突破四大難關
北京雞肉出口連年增長
豬肉、牛肉、羊肉在國內屬于生產和消費大項,在北京乃至中國人的餐桌上占據天然優勢。但在眾多肉類中緣何只有雞肉持續大宗出口?據中國畜牧業協會禽業分會常務副秘書長宮桂芬分析,原因有4個。首先,中國雖是豬肉、牛肉和羊肉生產大國,但并非強國,出口能力相對較弱。其次,與雞肉相比,豬肉、牛肉、羊肉生產周期長,一般都在8個月至2年間,而雞肉的生產周期是42天,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市場,生產周期短、易控制成本的雞肉顯然優勢明顯。再其次,在肉類安全品質控制中,雞肉更有優勢,以北京華都肉雞為龍頭的大型國有企業已經牢牢把控住了國際市場。最后,國家之間為保護本國肉類生產所設置的貿易壁壘拒我國豬肉、牛肉、羊肉于門外,但中國雞肉在亞洲和中東市場的不可或缺性突破了這些壁壘。正是基于這些原因,豬肉、牛肉、羊肉在我國呈現出進口遠遠大于出口的局面,而以華都肉雞為代表的北京雞肉一枝獨秀,呈現出口連年增長態勢。
“華都肉雞的品質之所以得到對食品安全要求最苛刻的日本的肯定,是因為華都的品質控制從雞蛋抓起。而且,華都肉雞的品質控制是一個閉環。”華都集團總經理佘鋒介紹說。據了解,華都擁有從種蛋、孵化、飼料生產、疫苗生產、屠宰到熟食加工、調料生產的完整產業鏈。2009年至2011年,華都集團累計生產各類雞肉產品近50萬噸,銷售收入超過140億元。
在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監管和指導下,華都集團建立起了一整套嚴格的養殖生物安全體系,從養殖場選址、場區布局、飼養管理、衛生防疫、獸醫監測等方面有效地防范了各種風險,保障了雞群的健康。從雛雞生產到商品肉雞飼養、屠宰各環節,華都嚴格執行“五統一”管理模式,即在供應雛雞、供應飼料、防疫消毒、使用藥物、收購屠宰5個方面統一,使雞肉更加安全可靠。正是憑著如此的品質,華都肉雞產品遍及國內18個省市,更出口到日本、韓國、中東、瑞士、俄羅斯等20個國家和地區。
經濟賬健康賬
算出肉雞出口廣闊前景
北京肉雞的國內消費和出口的前景一直被看好,緣于專家算的兩筆賬。中國社會科學院農發所畜牧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玉滿算的第一筆賬是經濟賬。目前有的豬肉每公斤的價格在50元左右,牛肉、羊肉價格也居高不下,而雞肉每公斤在28元上下。也就是說,買一公斤豬肉的錢能買一公斤半到兩公斤雞肉。第二筆賬是健康賬。人類肥胖與不科學的肉類消費結構密切相關。科學研究證明,提高雞肉在肉類消費中的比例可有效降低肥胖的發生。從營養學的角度看,同豬肉和牛羊肉相比,雞肉具有“一高三低”的營養優勢,即蛋白質含量高、脂肪低、熱能低和膽固醇低。兩筆賬算下來,雞肉的優勢更加明顯。
據北京養雞協會副會長劉琦介紹,華都不僅是北京最大的肉類出口企業,更是北京郊區和天津、河北3萬多個養雞戶與海外市場對接的橋梁,已經成為農民致富的“領頭雞”。華都養殖場已經形成了規模效應,其以北京大東流為中心,包括半徑200公里的周邊地區,共計有500個規模不等(每批飼養3萬至15萬只)的小區。另外,華都還建成了年屠宰量6000萬只的河北灤平基地。加上在建河北武強基地,華都肉雞年屠宰量將達到1億只。
三原因促北京肉雞
做大國內外兩個市場
據劉玉滿介紹,與發達國家相比,在雞肉生產消費方面我國還有很大差距。首先,肉類生產結構方面存在差距。同美國、巴西等國家相比,我國目前雞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例明顯過低,而在美國和巴西,雞肉已占據肉類生產的第一位。其次,肉類消費結構方面存在差距。隨著營養和健康科學的發展,發達國家消費者的肉類消費觀念和消費模式正在發生轉變,對高蛋白、高脂肪、高膽固醇的紅肉消費正在減少,而對高蛋白質、低脂肪、低能量、低膽固醇的白肉(雞肉)消費顯著增加。以美國為例,1961年美國人均雞肉消費量占肉類消費總量的18.5%,2008年人均雞肉消費量占肉類消費總量的比例上升到42.6%。事實上,目前美國人均雞肉消費量遠遠超過了牛肉和豬肉。而目前我國人均禽肉消費量只占肉類消費總量的21%,相當于美國上世紀60年代水平。最后,改變肉類消費結構是世界性的發展趨勢。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不僅美國的肉類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經濟發達的日本和肉雞產業發達的巴西,國民的肉類消費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在1961年至2009年期間,日本人均禽肉消費由每年1公斤增加到18公斤。同期,巴西人均雞肉消費由每年2公斤增加到41公斤。不難看出,在美國、日本和巴西,雞肉已成為當地居民肉類消費的當家品種。
“一系列數據表明,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雞肉消費都呈現強勢增長態勢,不斷擴大的市場也讓北京肉雞業有了更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劉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