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養豬業者依靠來自北美和南美的大豆及其他飼料。美國《福布斯》雙周刊報道稱,隨著美國的農場奮力應對數十年來最嚴重的干旱,包括中國在內的食品進口國正在密切關注美國的糧食報告。
他們似乎確定將為購買飼料花費重金,盡管2007至2008年影響到全世界的食品價格峰值似乎不太可能再現。這是美國農業部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格勞伯的觀點,8月3日他在即將結束對中國為期一周的訪問之后在北京對記者說了上述這番話。
他警告說,遭受旱災打擊嚴重的國家仍然每天都在更新預測數據,本月的降雨狀況可能證明是決定性的,特別對于大豆來說,他對玉米產量持悲觀態度。他說:“大豆還有恢復的可能。但是玉米將會很難。”
中國目前是美國大豆的最大市場,也是巴西和阿根廷玉米的最大市場。據格勞伯說,南美農民今年春天也遭受了旱災,從而導致產量下降,他們共收獲玉米1.06億噸,美國農業部最初的預測是1.33億噸。他說:“全球供給已經非常緊張了。美國的干旱加劇了這一點。”
報道稱,這對于全球最大的豬肉市場中國的生豬生產者來說是個壞消息。但是同時,這對于中國的決策者來說也構成某種程度的束縛,他們原本認為繼2009年的一項經濟刺激政策令價格飆升之后已經成功抑制了通貨膨脹。去年,老百姓持續抱怨豬肉價格高企,現在,價格已經回落至正常水平。但是,生產者的高投入成本最終必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從而再度推高通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