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旱,國際玉米和大豆產量降至近年低點;國內玉米等農作物正遭受大面積的病蟲害困擾。市場預計,下半年飼料價格將有所上漲,這一預期將使生豬養殖戶面臨更加困難的局面。
事實上,盡管上周全國大中城市生豬出欄價格有所回暖,但由于主要批發市場玉米價格也出現上漲,豬糧比為5.77:1,已連續第19周低于生豬養殖盈虧平衡點6:1。此外,人工成本的上漲也讓養殖戶的日子雪上加霜。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新一輪的“豬周期”已經到來。如何避免豬肉價格的大起大落,既守住養殖戶的“錢袋子”,又滿足百姓的“肉籃子”,需發揮調控智慧,樹立市場信心。
近段時間以來,豬肉價格持續低位運行讓養豬戶叫苦連天,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50個城市主要食品平均價格變動情況顯示,7月1日—10日,豬肉后腿肉24.65元/公斤,環比跌0.07元,豬五花肉24.42元/公斤,環比跌0.07元。而8月1日—10日,豬肉后腿肉24.59元/公斤,豬五花肉24.31元/公斤,雖然環比略有上漲,但價格仍在低位徘徊。
豬肉價格的下跌,讓養殖戶普遍遭遇虧損困境。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12年8月8日—15日一周期間,全國大中城市生豬出欄價格上漲的同時,主要批發市場玉米價格也出現上漲,豬糧比為5.77:1,連續第19周低于生豬養殖盈虧平衡點6:1。按照豬糧比來看,目前國家的生豬收儲預警機制已經達到三級響應預警狀態。
今年4月以來,豬肉價格持續走低,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在5月份聯合發布了《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開始凍豬肉收儲行動,以保護養殖戶利益。本月7日,國家發改委宣布,按照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的規定,進一步加大生豬市場調控力度,啟動新一輪凍豬肉收儲工作。但生豬價格的跌勢并沒有因此徹底改變,在5月份生豬價格下跌幅度逐漸減小,6月份略有回升之后,7月再次出現下跌態勢。特別是飼料價格的上漲,讓養豬戶普遍面臨虧損困局。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凍豬肉收儲雖在一定程度上能對豬價起到短期的提振作用,但未來一段時間豬肉價格的漲幅不會太大,養殖戶所面臨的“豬周期”低谷,短期內不會有太大改善。
糧價上漲肉價下跌
“這段時間,豬肉價格確實比去年低了很多。”北京市朝陽區一位正在菜市場買肉的馮女士告訴記者,今年的肉價比去年平均便宜了好幾塊錢。
然而,養豬場的老板們卻樂不起來。由于養殖成本上漲,今年多養一頭豬就會多虧100多塊錢。
“豬肉的價格波動,是由供需來決定的。”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研究院王濟民告訴記者,養豬成本的增加會在肉價上有所體現,但產業鏈各環節對成本上升的分擔是各不相同的,加工和銷售環節一般都會通過提高收購價或銷售價轉移成本。生豬養殖戶在現階段是成本上升的最大承擔者。而近期國家凍肉收儲等一系列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養殖戶和消費者等各方面的壓力。
據了解,一段時間以來,養豬成本有了明顯增加。
從國際市場來看,美國遭受了60年一遇的嚴重旱災,糧食減產,據美國農業部門消息稱,全美近半數的玉米和37%的大豆欠收,有3/4的牧場受災嚴重,這可能使玉米和大豆產量減少到近年來的最低點。
美國大豆和玉米等農作物的減產造成的影響不僅局限于美國,也波及到世界市場,而對于中國來講,大豆的進口一直以美國為主,且依存度很高約80%。由于國內的豬飼料也以玉米和豆粕為主,玉米占60%,豆粕占20%,麩皮、魚粉等占20%,數據顯示,6月份以來國內豆粕價格持續上漲,8月中旬全國豆粕采購的平均價格達到4300元/噸,累計上漲850元/噸,漲幅23%左右。據估計,美國干旱天氣如果仍未得到緩解,我國豆粕價格還將上漲10%,達到4800元/噸左右。
除此之外,我國糧食等農作物正遭受大面積的病蟲害的困擾,尤其是玉米粘蟲更是來勢洶洶,如果國內玉米減產,價格上漲10%,全國玉米的采購價格就將達到2800元/噸。玉米和豆類市場價格上漲,推高了飼料的成本,粗略估計,1公斤豬飼料的成本將會增加0.25元,再加上養豬行業的人工成本今年較去年又上漲了10%,養豬戶將遇到更困難的局面。
而從供需情況來看,今年的豬肉供應量在小幅增加,據農業部發布的監測信息顯示,2012年7月份全國生豬存欄量約為4.62億頭,與6月份基本持平,比去年同期增加2.5%;能繁母豬的存欄量為4940萬頭左右,環比減少0.3%,同比增加4.1%。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去年豬價高企,導致許多散養農戶追高入市。“存欄量增加,而需求量并沒有太多變化,反而國外豬肉的進口量有所增加,導致國內生豬市場供過于求。”李國祥認為,由于價格持續走低,也讓很多養殖戶開始減少能繁母豬的存欄量。由于全國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量同比增幅較大,整體來看,下半年我國生豬市場依然將供過于求。
在李國祥看來,雖然國家政策扶持和調控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短期內豬肉價格不會有大的漲幅,“進口豬肉的養殖成本比國內低,這對養殖戶來講也是一個打擊。”
“豬周期”為何反復出現
豬肉價格的“過山車”,在業內被稱作“生豬生產周期性波動”,即“豬周期”。“豬周期”是一種經濟現象,表現為“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周期性豬肉價格變化。“豬肉價格大漲,刺激農民積極性,促使母豬存欄量大增,市場上的生豬供應量劇增,導致肉價下跌,打擊了農民積極性,養殖戶大量淘汰母豬甚至因為無法經營下去而轉行,生豬供應量自然而然就減少,又導致豬肉價格的再次上漲。”李國祥這樣說。
農業部的一項研究顯示,從改革開放到2007年,我國生豬生產呈現波動中增長的態勢。先后在1985年、1988年、1994年、1997年、2004年、2007年經歷了6次明顯的價格波動,價格較上一年增長都在10%以上。其中,1988年、1994年和2007年價格波動尤其大,增幅超過50%。
研究顯示,從歷史情況看,生產和價格波動的平均周期為4-5年左右,上升期和下降期平均分別為3.5年和2.5年左右。2007年后,豬肉價格又先后經歷了2次波動,豬周期時間明顯縮短,約3年一個周期,而且振幅加劇,尤其是2011年豬肉價格同比漲幅更是達到70%。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對供需具有很大的調節作用。“由于去年豬肉價格的過度上漲,今年肉價的下跌是注定的。”王濟民說,價格太高必然回調,價格太低必然上升。
“生豬生長有一定的周期,與其他很多農產品一樣農戶總是以現有的市場價格為標準去預期未來的收益,但是計劃又趕不上市場變化的節奏,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豬周期”的形成。”李國祥說。
而豬肉價格的變動,在國計民生和CPI變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CPI權重,在CPI的變動當中,70%左右來自食品價格的變動,20%左右來自居住類價格的變動。在食品價格中,豬肉價格占了重要地位,此前多次國內物價的漲跌,都與豬肉價格大幅波動有密切聯系。
記者從國家統計局了解到,2012年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8%。其中,僅食品中的豬肉一項,由于價格同比下降18.7%,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約0.71個百分點。
打破“豬周期”怪圈亟待行業整合
事實上,豬肉價格的周期性震蕩也非中國獨有。王濟民告訴記者,各國都有所謂的“豬周期”現象,只是持續時間、間隔時間、價格波動幅度有所不同。市場經濟條件下,“豬周期”的存在有其客觀性,政府要做的是加強調控,避免其大起大落。
那么,“豬周期”是否無法規避呢?
一些業內人士也認為,凍豬肉收儲等行為,無法長期保證養殖戶和消費者的共同利益。想要打破豬肉價格“漲價、降價、虧損、減產、再漲價”的惡性循環,需要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關鍵在于改變散養戶占比較高的現狀。由于散養戶受自身專業知識等因素的限制對市場難以形成全面充分的判斷,價格波動對其養殖意愿的影響較為明顯,加上散養戶本身抵抗意外風險的能力低,而規模較大的養殖戶卻在一定程度上能規避這些問題,并且大規模企業在疫病防控方面也具有優勢。
而從國外經驗來看,目前美國生豬養殖主要有三種模式,即大企業產業鏈一體化、中小型獨立農場、中小農場聯合體等。上世紀80年代,美國通過合同生產的方式,以專業化養殖模式取代垂直一體化的養殖模式,實現了大型企業的快速擴張。
此外,提高生產合作社的規模,在丹麥,養豬合作社提供80%的市場供給。他們通過合作社,種豬統一培育、飼料統一生產、藥品統一調配、聯合辦屠宰廠甚至銀行等方式,組織“計劃生產”,以降低風險。
對此,李國祥認為,豬肉價格的大幅度波動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短期內可以通過凍豬肉收儲等方法予以緩解,但從長期來看,還要通過行業的整合等方式來“治本”。
生豬養殖產業鏈一般包括多個環節,養殖、屠宰、豬肉深加工、飼料加工、養豬科研(疫苗研究)以及豬肉銷售等。對于小規模養殖戶來說,由于處于產業鏈的下游、風險承受能力弱,“豬周期”對他們傷害最大。“改變豬肉產銷結構的不合理才是關鍵。”李國祥說,以合同生產、訂單生產的方式,市場需要多少養殖戶就生產多少,可以達到供需平衡。
此外,李國祥還認為,國家可以確定核心養殖戶并保護其養殖規模,增加貸款補貼獎勵、保障生產能力,并將屠宰和養殖統一起來,形成合力,提升全行業的抗風險能力。
財政政策支持生豬養殖業發展
近年來,中央和各級財政在能繁母豬補貼、生豬良種補貼、農民專業合作社、凍豬肉收儲等方面加大了對養豬行業的扶持力度。
今年,財政部與農業部印發了《2012年能繁母豬飼養補貼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針對全國所有飼養能繁母豬的場(戶),包括規模養殖場、養殖戶、種豬場和散養戶繼續提供能繁母豬補貼。納入補貼范圍的能繁母豬指產過一胎仔豬、能繼續繁殖仔豬的母豬。
對于每頭能繁母豬財政補貼100元,補貼資金由國家承擔。其中東部地區由地方財政負擔;中西部地區由中央財政負擔60%,地方財政負擔40%。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廣東省農墾總局的補貼資金全部由中央財政負擔。有條件的地方,地方財政部門可結合本地實際,適當提高補貼標準。
能繁母豬補貼政策的出臺,對于緩解農戶的資金壓力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而今年5月,針對豬糧比跌破盈虧平衡點的情況,為保護生豬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合法利益,避免豬肉生產和價格的大起大落,財政部聯合發展改革委、農業部、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質檢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了《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加強信息預警,開展凍豬肉收儲工作。收購后,6月份豬肉價格企穩略升。超過七成省份價格出現不同程度上漲,其中黑龍江、福建、河南、廣東、海南等地價格漲幅在3%—6%之間。
此外,近年來各級財政都加大了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這對擴大生豬養殖規模、提高農民抗風險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各地支持生豬產業發展經驗談
山西:財政大力扶持生豬產業發展
本報訊 近三年來,按照國家和省委、省政府扶持生豬產業的有關政策,山西省累計在能繁母豬方面補貼資金1.65億元。在標準化規模養殖與良繁體系建設項目上,下撥國家項目專項資金1.55億元。此外,在生豬調出大縣獎勵、生豬良種補貼、生豬養殖大縣獎補等項目上累計發放貼補8199萬元。
據了解,2007年以來,山西省各級財政整合項目資金,支持生豬良繁體系建設,提高養殖效益,支持示范小區建設,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支持疫病防控體系建設,降低養殖風險,支持生豬合作社建設,提高養殖戶組織化程度。這一系列扶持,有效地穩定了生豬生產,拉動60多億元社會資金投入生豬產業體系。
此外,省政府還出臺生豬生產大縣獎勵政策,對年出欄生豬達到20萬頭的前11個縣予以獎勵,每縣獎勵100萬元。重點用于支持省級生豬原種場、重點生豬擴繁場規模化建設等。這一獎勵政策自2009年出臺以來,省財政已累計拿出4400萬元獎補30個生豬養殖大縣,引進優良種豬2253頭,配備人工授精、種豬生產選育設施1273件(套),培訓人員1021人次。項目的實施,大大優化了全省種豬群結構,增強了種豬選育的能力。
截至目前,山西省生豬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雜交改良、瘦肉型豬培育、人工授精、疫病綜合防控、飼養管理配套、無害化處理等多項技術以及多種經濟循環模式的有效推廣,極大地提升了全省生豬產業的現代化水平。
福建:千萬資金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
本報訊 從2012年起,福建省級以上財政每年將安排不少于2000萬元的專項扶持資金,用于支持包括養殖在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項目建設。
據了解,在“十二五”期間,福建省計劃每年培育不少于100家省級示范社。為強化合作社生存能力,允許當地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向省級示范社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合作社可使用各類符合法律規定和實際需要的農(副)產品訂單、保單、倉單以及大型農用生產設施、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與海域使用權等財產申請抵(質)押貸款。
截至目前,福建省已基本達到平均每村一個合作社,近3年來合作社數量增幅都在30%以上。(礫紗)
延伸閱讀
“生豬生產周期性波動”(又稱“豬周期”),就是業內普遍認為的豬肉產業發展規律:豬肉價格大漲——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量劇增——肉價下跌——養殖戶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量減少——肉價再次上漲……如此循環。
由于豬肉消費是群眾的剛性消費需求,這種“豬周期”循環的結果,要么是豬賤傷農,要么是肉貴得讓城里人吃不起,“手心手背都是肉”,為調控帶來了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