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現階段家禽業生產的主要特點
1 飼養方式明顯改進
家禽飼養由最初的地面散養、柵(網)上飼養到籠養,由零散養殖向規模化、小區化養殖,再到生態健康養殖,飼養方式不斷進步;從三層籠具到四層籠具,從平面育雛到立體籠育,雞舍利用率明顯提高;從雞舍環境調控、日糧平衡、自動飲水、程序免疫及機械喂料、撿蛋、清糞等先進技術及設備的推廣應用看,規模養禽正在提檔升級。
2 生產規模擴大及勞動生產率提高
實施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使得養禽業勞動生產率明顯提升。伴隨勞動力成本的上漲,散養戶和小規模養殖戶快速退出,較大規模養殖戶有所增加。例如江蘇東臺市2009年飼養蛋雞2000只以下的農戶比1999年減少940戶,飼養蛋雞5000~10000只、10000只以上的農戶同比分別增加了174戶、98戶。在喂料、集蛋均實現機械化的條件下,人均飼養蛋雞2萬只以上、肉雞10萬只以上的農戶是1999年的4~5倍。
3 禽蛋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待提升
2005年禽流感事件,2006年蘇丹紅“紅心鴨蛋”事件,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給業界造成了較大負面影響。“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頻頻發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綠色環保健康安全的畜禽產品日益受到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作為大眾日常生活消費品的禽蛋產品更要把好質量關,不斷提升質量安全水平。
4 生態環境制約更加顯現
一家一戶的庭院式養殖和聯戶養殖方式,已經不適應形勢要求。由于生產生活不相對分離,糞污治理滯后,河流受到污染,空氣質量差,給農村生活環境帶來不良影響。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新農村的要求,迫切需要轉變家禽發展方式。
二 家禽業發展方式創新的內涵
1 發展理念的創新
在發展模式定位上,一是采用先進的設施設備和高產良種,進行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養殖,配套做好廢棄物的處理利用,注重環境保護,實現良性循環,作為我國養禽業今后的基本取向;二是采用農牧、林牧、漁牧結合形式,實現家禽養殖與生態環保的有機結合,達到資源循環增值和利用最大化。在產品質量控制上,采用科學規范的技術規程,完善養殖檔案,強化溯源管理,推行質量認證,加大對生產全過程投入品的管理,嚴格控制藥物殘留,保證禽蛋產品的質量安全。在經營機制轉換上,由單純一產向一二三產業均衡發展轉變,即由產加銷脫節向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經營轉變。
2 區域布局的創新
隨著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的加快,養禽業必然由發達地區向次發達地區、貧困地區梯度轉移,要因勢利導,整合配置土地、資金、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致力發揮后發優勢,提高家禽產業競爭力。傳統生產區域要著力推進養禽場標準化改造和良種化、生態健康場創建,存欄1500萬只以上蛋禽、出欄3000萬只以上肉禽的重點縣(市)要率先展開禽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戰,提升發展層次和水平;新興生產區域要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加快標準化養禽場發展,適度擴大規模,拓展新空間。
3 養殖方式的創新
(1)布局小區化
優先選擇生態環境良好、遠離居民生活區和水源的地點建設養殖小區,實現由人禽混雜居住的農家庭院式向布局合理、區化功能明顯的小區式轉變,小區一般包括生活區、管理區、生產區和糞污處理、病禽管理區,清潔道、污道要嚴格分開,互不交叉,滿足防疫要求。
(2)品種優良化
推廣飼養京紅1號、新羅曼、海蘭等優良蛋雞品種和AA肉雞、艾維茵肉雞、櫻桃谷鴨等優良肉禽品種,以及區域適應能力較強的特色品種和鄉土品種,提高飼料轉化率、生產性能和經濟效益。
(3)設施標準化
根據不同禽種的特點對禽舍進行標準化設計改造,選擇性配備機械喂料、集蛋、清污、除塵、溫度、濕度及光照調節等設施設備,集成采用養殖內環境控制技術,實行工廠化設施化舒適化養殖,為家禽生產性能的充分發揮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
(4)防疫制度化
更新改造獸醫室、消毒室、消毒池等防疫消毒設施,制定并規范執行防疫制度,嚴把人員、車輛、物料的進出消毒關,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實施以免疫為主體的疫病綜合防控措施,對病死禽進行無害化處理。
(5)糞污無害化
因地制宜采用糞便脫水、沼氣厭氧處理、靜態通氣堆肥、沼氣發電等糞污處理技術及相關配套設施設備,實現糞污無害化處理;采用農牧結合飼養技術,配備禽糞儲存、輸送、加工設施設備,實現糞污資源化利用。
(6)產品品牌化
建立可溯源的禽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以合作社或公司加農戶形式,注冊禽蛋產品商標,叫響自主品牌,開展Is0、HAccP等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高產品附加值,帶動周邊養殖戶按照統一的生產技術規程實現標準化生產。
三 推進家禽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措施
1 采取優惠扶持政策,引導發展方式轉變
因地制宜出臺高效設施農業、標準化規模養禽場改造、生態健康養殖場創建等獎補政策,以及規模化養殖場用地許可、環境評價等政策規定。采取以獎代補方式,組織項目實施,對達標驗收的場給予獎勵。同時將涉及到家禽養殖的籠具、喂料機、集蛋機、拌料機、糞便脫水機納入農機具補貼范圍。
2 加大技術集成配套,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在雞舍環境控制上,采用縱向通風一濕簾降溫、機械清糞、機械喂料及密閉式飼養環境控制技術;在飼料配制與營養調控上,采用新型飼料添加劑(功能性寡糖、微生態制劑等)、植物油應用、富營養蛋生產等技術;在疾病綜合防控上,采用重大疫病(AI、ND)科學免疫與防控、隱性危害疾病(MD、IBD、MG、白痢、大腸桿菌)防控、生物安全措施及新型生物獸藥應用等技術;并選擇性采用規模化放養技術及糞污無害化處理技術。
3 完善產業經營體系,保障發展方式轉變
一是抓好種源基地。興辦大中型種禽場、孵化場,引進推廣生產性能好、適應力強、抗病力強的品種,鼓勵產學研聯合攻關,培育家禽新品種;二是抓好典型示范。以掛縣強農、科技入戶工程為抓手,大力培植家禽科技示范戶,帶動廣大農戶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提高養禽生產水平;三是抓好質量安全。積極推行“公司+農戶”式的“駐場監管模式”,對較大規模的場每場派駐一名技術人員對飼養、防疫、藥品使用、食品安全等方面進行指導和監管,推進各項管理措施到位;四是抓好流通加工。依托大企業大集團,興辦加工流通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推進產銷一體化經營和產業體系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