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作為我國主要的食用肉類,對我國食品價格有重大驅動作用。盡管目前豬肉供應充足,但6個月后豬肉庫存量可能因拋售而降低,引發價格上漲,屆時食品價格上漲又將推高通脹。目前我國的通脹處于適度水平,但其仍是我國社會最大的經濟隱憂。
從2006年至今,雖然豬肉價格偶爾也有因為“豬流感”、“健美豬”等事件出現下跌,但是在更多的時間里,豬肉價格在不斷地創出新高。
羊肉、牛肉與豬肉都屬于肉食,有密切的聯動關系。豬肉價格高漲,很多人會自然而然地選擇暫時還沒有漲價的羊肉和牛肉,作為豬肉的替代品。這樣,羊肉和牛肉的價格就會在短時間內因需求急速上升而上漲。于是,最后的結果就是:在豬肉價格的帶動下,羊肉和牛肉的價格也會水漲船高。
豬肉、牛肉、羊肉都被稱為紅肉,雞肉、鴨肉、魚肉被稱為白肉。現在,紅肉的價格漲了,同屬肉類,白肉的價格自然也要漲。“紅肉”價格的走高將帶動“白肉”價格隨之走高,同時也引發白肉銷量的迅速上漲。
白肉和紅肉的上漲,使得肉價整體漲勢驚人。同為人們日常食物的蔬菜、水果和糧食的價格受此影響也要上漲。于是,中國市場上有了因蒜價瘋漲而出現的“蒜你狠”,有了因大豆、生姜、棉花、食用油、白糖、中藥價格瘋漲而出現的“豆你玩”、“姜你軍”、“棉花掌”、“油你漲”“糖高宗”、“藥你苦”等諸多商品瘋漲的食品類物價大幅度上漲的現象。
食品價格整體上漲了,人們的生活成本提高了,就會要求更高的工資和更多的報酬,否則無法購買那些不斷上漲的食物。這樣,產業工人的工資就提高了,于是各種工業制品的價格也不斷上漲。
就這樣,豬肉價格→紅肉價格→肉類價格→食品價格→工業品價格,市場上由豬肉開始,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漲價狂潮。
一切跡象似乎都表明:豬肉是本輪價格上漲,進而引發嚴重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當我們回頭翻看歷史的時候,似乎多次價格上漲的排頭兵和急先鋒也都是豬肉。
有人得出結論:全國性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先是豬肉,而為此觀點搖旗吶喊的人中不乏一些大腕級經濟學家。他們認為:只要把豬肉價格打下去,就會讓通貨膨脹減輕甚至消失,當前治理通脹的重要舉措應該是平抑肉價。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毫無經濟學常識的看法。
其實,豬肉價格的上漲只不過是全國性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大范圍爆發的一個縮影而已。假如整個社會上的錢增多了一半,而市場中商品的數量并沒有顯著增多,那么相應的每一元錢的實際購買力也就下降了一半。
為什么從表面上看,是豬肉價格推高了物價,同時眾人對豬肉價格又如此關注呢?首先,豬肉是中國人最常食用的肉類,幾乎成了肉食的代名詞。其次,隨著近年來規模化、專業化生豬養殖的大規模開展,集約化程度較高的生豬供應體系最容易在大多數日常食品中,敏銳地感受到市場生產成本的變化。
那些想通過各種方式,甚至行政命令的手段,控制豬肉價格的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因為這可能意味著豬肉價格未來會出現更嚴重的上漲,其上漲的幅度可能會比僅受通貨膨脹影響而產生的上漲幅度更大、更驚人。
為什么這么說?理由很簡單,由于通貨膨脹客觀存在,養豬的成本也會不斷提高。但此時如果豬肉價格受到壓制,那么生豬養殖戶可能因為不掙錢,甚至賠錢而轉做其他生意。這樣一來,豬肉的供應量將會大幅度減少。那么,就會出現豬肉供應量遠遠小于市場需求的情況。
此種情況一旦出現,因為受到強制手段而得到短時間抑制的豬肉價格,會最終控制不住,從而以更猛烈、更迅速的方式上漲,其價格的上漲幅度可能會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
所以,豬肉價格不是通貨膨脹的推手,抑制豬肉價格會使其上漲得更加迅猛。筆者認為,提高豬肉產量、控制貨幣供應數量才是平抑豬肉價格、延緩通脹速度的根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