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當市民剛要享受“輕快”點的菜籃子時,牛肉價格卻“牛氣沖天”。在北京方莊市場,34元/斤的牛肉,讓老百姓望而卻步。
據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超過九成省區市牛肉價格已經高于春節期間水平,目前多地牛肉價格已逾30元/斤,漲幅均已超過20%。從價格對比來看,牛肉價格為豬肉價格的兩倍多,約為雞肉(白條雞)價格的3倍。
與牛肉價格背道而馳的,是肉牛養殖戶微薄的利潤,以及養殖戶數量的不斷減少。
史來明,一名河北三河市高樓鎮興隆莊村的肉牛養殖戶,從2003年開始養牛,經歷了肉牛產業的高潮與低迷。“2004~2005年,是肉牛市場最輝煌的時期。牛犢僅賣3元/斤,出欄時肉牛能賣3.4~3.5元/斤,一頭牛能掙600~700元。”回憶起那段日子,史來明臉上還帶著興奮。不過緊接著他話音一轉,“到了2007年,牛肉市場就不行了。尤其是今年,飼料價格猛漲,根本賺不著錢,還不如去打工踏實。”
史來明給記者算了筆賬:今年購進一頭牛犢需要6000多元,在存欄的半年中,每頭牛的人工費需要1000元,飼料費將近4000元,再加上水電費、房租費等,等牛長到1000斤出欄時,每頭牛的出欄成本在7000元左右,按市場平均收購價15元/斤賣的話,除去成本后,這一頭牛半年才賺2000元。
史來明還告訴記者,肉牛養殖周期本來就長,面對市場變化難以應變;尤其是母牛,要到三四歲才生第一胎,每年只生一胎,所以越來越少的人養母牛了。史來明說,他今年養了50頭牛犢,只有一頭母牛,“養多了就會賠本的。”
這讓史來明覺得這行越來越艱辛,吃力不討好。就連如今牛肉價格上漲也依然捂不熱養殖戶那漸漸寒了的心。“村里曾有30戶養牛戶、700多頭牛。由于牛市不景氣,現在只剩下五六戶在勉強支撐,連百頭牛都養不到。改行的人越來越多,剩下的也難免萌生退意。”史來明無奈地說。
中國養殖網主編張雪表示,供需不平衡是推高牛肉價格的主要原因。據了解,近年來我國肉牛存欄量呈下降趨勢,降幅高達30%;基礎母牛每年的下滑幅度也在15%~20%之間。而人們對牛肉的需求一直在增加。“如果不改變這種供需矛盾,缺口會越來越大,價格將越來越高。”張雪說。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稱,國家對養牛業的扶持力度遠遠不如養豬業,肉牛良種補貼僅為20元/頭,而母豬補貼則有100元。尤其是母牛繁育,現在母牛養殖上還沒有推行相關的扶持補貼政策,難以對母牛、肉牛發展形成強大的推動力。“政府應把關注多放一些在牛、羊養殖上面,別老盯著豬肉轉。”
此外,規模化養殖肉牛將是未來的趨勢所在。“規模化養殖能降低成本,政府也方便給予政策性便利和技術性指導。”張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