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9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中國10月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10月CPI同比僅上升1.7%,升幅低于9月份的1.9%,創(chuàng)33月新低。其中豬肉價格下降15.8%,連續(xù)四周下跌,直接跌破至盈虧線之下。
曾有外國媒體稱中國的豬肉價格是衡量中國通脹和內需的風向標,甚至是全球經濟的風向標和燈塔。那么,豬肉價格為何會成衡量中國可支配消費支出乃至于內需以及通脹水平的主要標呢?
央視財經評論員許一力在其博文中指出,首先是與中國國民的消費習慣密不可分,豬肉是最受歡迎的肉類;并且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連鎖反應下,其價格對消費者的通脹預期便產生了重大影響。
豬肉是衡量CPI一籃子商品中的262個基本分類之一。從總體上看,CPI商品籃子中豬肉的比重在3%左右波動。但事實上,豬肉價格每上漲20%,就會影響CPI約0.6個百分點;如果考慮到連帶的其他食品的帶動,可能會影響CPI約1個百分點;而如果考慮豬肉價格對整體食品的影響,豬肉價格在CPI中的權重有可能達到10%。
另外,市場間一直有“豬肉周期”的說法,即以三年為一個單位,豬農“富一年、平一年、窮一年”。如03年前,中國經濟處于治理通貨緊縮的狀態(tài),豬肉價格相對平靜。到03年下半年受非典影響,豬肉開始上漲,并在次年下半年達到十年來的第一個高峰。與此同時,國內CPI在豬肉價格的帶動下03年11月CPI首度站上3時代,之后一直維持在這個水平。中國進入新世紀以來的第一輪通脹周期。
由此可以看出豬肉價格有著非常明顯的周期性,那么,政府出于調控CPI是否可以考慮在政策上進行反周期操作來抑制豬肉價格的大幅波動。并且從期貨本身的價格發(fā)現(xiàn)功能對于商品價格波動的抑制作用來看,生豬期貨不僅可以減少豬肉價格波動給CPI帶來的壓力,同時也可以免去政策干預市場行為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