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的影響還在發酵,關于部分養殖戶給“速生雞”喂違禁藥物的報道又讓不少消費者大跌眼鏡。頻頻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讓年末的相關食品上市公司股價“飛流直下”。既有投資者后悔判斷力不夠,也有做空者“渾水摸魚”。讓不少人困惑的是,食品安全問題的披露機制如何更加完善,既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又不讓別有用心者“漁翁得利”?
“速生雞”讓食品企業年關難過
“一只雞從孵出到端上餐桌,只需要45天,是用飼料和藥物喂養的,投喂的飼料毒死蒼蠅”。2012年12月,一條簡單的信息讓“速生雞”這一恐怖的名詞進入了消費者的視野。
隨后,“速生雞”事件不斷發酵:有媒體報道,山東的一些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不僅濫用抗生素,還違禁使用了一些激素類和抗病毒類藥物,這些問題肉雞被賣給了新希望旗下六和集團,而作為屠宰企業的六和集團某分公司,違規偽造檢驗檢疫單據和養殖記錄。六和集團曾是百勝餐飲集團上海物流中心的供應商之一。
目前,農業部已派專家組赴山東調查,青島市食安辦也責令六和集團平度屠宰場停產整頓,對其原料、產品全部予以封存,并取樣檢測,待出具檢測結果后,根據有關規定予以嚴處。
“可怕的不是速生,而是抗生素的濫用。”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副秘書長馬闖告訴記者,養殖業生長周期的縮短,主要是三方面因素影響:育種技術的不斷提高、飼料營養結構的合理和養殖環境的提升。
然而,“速生雞”和“六和雞肉”在消費者心中,已經成了問題雞肉的代名詞。上下產業鏈都受到巨大影響,不少快餐企業紛紛撇清,相關行業股票也受到較大影響。
中信證券分析師施亮認為,市場中存在諸多風險比如:新希望子公司屠宰冷凍肉正在接受檢驗,結果尚未公布;相關公司的管理漏洞未得到修正,食品安全事件涉及范圍擴大化,肉雞消費短期大幅下降等。
資本市場放大“效應”
表現在資本市場上,上周不少“雞鴨股”表現不佳。六和集團母公司新希望周跌幅逾6%,以凍雞鴨為主營業務的華英農業19日跌幅也超過5%。隨著監管部門的調查,一些雞鴨股價格才開始略有回升。
事實上,涉“速生雞”企業并非資本市場食品行業唯一的“黑天鵝”,從“塑化劑”白酒,到抗生素雞肉,食品安全事件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此前,一些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送檢白酒,讓整個白酒行業陷入“塑化劑”風波難以自拔。隨后,互聯網上有人曝出醬油、醋這些調味品的塑化劑可能要比白酒毒400倍的傳言。24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布緊急聲明,他們隨機采購了市場上銷售的醬油醋,進行應急檢測,檢測結果顯示:沒有發現任何異常,也不存在食品安全的問題。消息發布后,才讓涉及調味品的上市公司松了一口氣。
然而,對于敏感的資本市場而言,食品安全的風吹草動都會帶來股價的大幅波動,“塑化劑”“速生雞”難以例外。酒鬼酒首當其沖,在被爆出“塑化劑含量超出衛生部限量值”的消息后,曾連續4個交易日跌停,而整個白酒行業股價遭受重挫。僅僅是11月19日一天,13家白酒類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就蒸發了324億元。
不過,就在白酒股票陷入下跌、讓部分投資者損失慘重的同時,一些白酒股也出現融券數量異動。也有業內人士懷疑,塑化劑事件背后有做空的“陰謀”。
企業權益也需保護
專家認為,無論是“塑化劑”還是“速生雞”,首先都是相關食品企業本身的問題。一方面,企業對產品相關標準,特別是涉及安全問題的標準,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另一方面,企業特別是一些上市公司往往缺乏相關的信息披露。
在相關信息并不能很快得到準確答案的情況下,無論是消費者還是投資者,往往都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加速了這些信息的傳播。
在業內人士看來,微博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食品安全信息的發布不再僅僅是政府行為,也同時為一些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牟利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在食品企業加強自身質量控制的同時,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制度應注重落實,信息披露機制有待完善。
早在2010年頒布的《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辦法》中已經明確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政府或有關部門授權,不得發布食品安全信息。任何單位或個人違法發布食品安全信息,應當立即整改,消除不良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公布的食品安全信息持有異議的,公布食品安全信息的部門應當對異議信息予以核實處理。經核實確屬不當的,應當在原公布范圍內予以更正,并告知持有異議者。
上海市政協委員沈建華建議,如果發布的信息確有不實之處,應鼓勵受損失的企業通過法律手段守護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