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兩年相比,許二女養牛積極性大減。用她的話說,牛奶收購價低,奶農難保本,她們村養殖的奶牛數量銳減。許二女的話也印證了散戶奶農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
1982年,許二女從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嫁到土左旗三兩鄉的一個村子之后就隨著村里人養起了本地奶牛。當時奶產量不高,奶價每斤只有1.6元,還是散賣。隨著乳企的蓬勃發展,許二女村里養殖戶逐漸多了,幾乎家家都養奶牛,奶款收入也就成為了村里的主要經濟來源。
在奶業經歷三聚氰胺事件后,許二女和村里的散戶奶農日子就開始不好過了,勉強維持生活的奶農紛紛賣牛選擇別的行業謀生,昔日紅紅火火的養牛村如今在村里看到的奶牛寥寥無幾。
收支不平衡的養牛賬
1982年,當第一頭奶牛走進許二女所住的村子后,部分村民靠養奶牛逐漸過上了好日子。后來,越來越多的村民用不多的積蓄開始養奶牛,隨之產生的經濟效益改變了他們絕大多數人的生活。靠賣牛奶的收入,一些養了10多頭奶牛的養殖戶住進了磚瓦房,而院子里除了必要的起居空間外,牛圈的面積占了大半,奶農們和奶牛朝夕相處。然而,這個“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被村民們認定是致富“帶路者”--牛的命運卻在今年春節后急轉直下。在節節攀高的飼料價格面前,養奶牛再也不是創造財富的生計,眼中的成本倒掛已讓奶牛成了村民口中“吃錢的牲畜”!“現在牛奶的收購價每斤為1.3元,而好一些的飼料每斤也要1.1元,一頭奶牛吃1斤飼料可以產1斤奶,一頭奶牛每天平均產奶40多斤,我們要賠多少?”許二女掰著手指頭給筆者算著每天養奶牛的“消費”。
除去飼料飼草、人工費等成本,每頭奶牛每產1斤奶,奶農就要賠上3毛錢。許二女稱:“現在乳業公司對收購牛奶的質量要求比以前更嚴格了,許多牛奶只能去賣散奶或者干脆白白倒掉。”面對持續低迷的奶業行情,散戶奶農不得不忍痛賣掉這些朝夕相伴的“家庭成員”,它們有的是產奶量正處于高峰期的優質奶牛,有的則是剛出生不久的小牛犢。許二女的哥哥養奶牛已經15年了,春節前,他分3次賣掉了家中的5頭奶牛,“1萬多元買來的,現在每頭只賣了5000元。年前還賣掉了一頭母牛犢,才賣了2000多元,真心疼啊!”
散戶養殖路艱難
2007年10月奶業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可現在處于低谷時期的牛奶每斤只賣1.3元,村里的散戶奶農經歷了從創業致富到賠掉家底的巨大落差,村里許多養殖戶都不得不開始賣牛,養殖規模已大不如前。不少奶農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奶牛都當肉牛賣了。”“收牛最多的一次只拉了17頭。”許二女哥哥介紹說,年前幾乎每天都有牛販子來村里挨家挨戶打聽誰家賣牛,然后次日租著大貨車拉走,有些養殖戶幾乎賣掉了家里一半奶牛。
是不是成本超萬元賣價卻幾乎被“腰斬”的奶牛被送入了屠宰場,最終成為了人們飯桌上的餐食呢?由于剛過年,筆者無法在呼和浩特市屠宰廠了解是否屠宰奶牛。但是,筆者在查閱相關新聞時獲悉,被送入屠宰廠宰殺的奶牛都是產奶量較低、經濟效益不好的淘汰牛。
然而,奶牛的減少直接減少了奶源。“奶牛養殖需要一個很長的周期”,許二女解釋說,小牛犢出生后,需要人工喂養3個月;15個月后,奶牛可以第一次配種,若配種成功,9個月后可以產下第一胎。這意味著,從小牛犢出生后,要經過兩年左右的時間才能產生經濟效益。
如此不景氣的養牛環境,許二女以后的出路在哪里?許二女告訴筆者,她在年前就做好打算,把家里剩下的5頭高產奶牛托管到養殖小區,這樣奶價就會賣得高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