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預測,今年豬肉價格上漲的趨勢較為明顯。
但記者接觸到的市內許多養殖戶對此并不樂觀,原因有三:讓人捉摸不透的“豬周期”、突如其來的疫病,以及漂洋過海而來的新對手——“洋豬肉”。
據國家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前3季度,我國累計進口豬肉39.9萬噸,較上年同期增加59.5%;進口平均價格為每噸1880.9美元,上漲19%。
“洋豬肉”作為我國調控國內豬肉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在市場價格高昂的情況下,對平穩肉價發揮了一定作用。不過,受養殖戶們詬病的是,在去年整個生豬產業不景氣的情況下,“洋豬肉”還出現了量、價雙增,他們擔心生豬會重蹈國內大豆產業的覆轍。
“入侵”——“洋豬肉”來勢洶洶
“全國肉價都低的時候,還大量進口‘洋豬肉’,這是對國內養豬業的打擊!”說起“洋豬肉”,重慶黔江區牧昇生豬養殖股份合作社理事長周華興很激動。
周華興2007年進入養豬業以來,經歷了近兩個完整的“豬周期”,對這一行有較深的感觸。他說,在過去的“豬周期”里,合作社的養殖戶即使虧損也要咬牙堅持,就是想著豬肉價格在上行通道期間,能將虧損補回來。從整個“豬周期”來看有賺,養殖戶就有盼頭。
但近年來“洋豬肉”的大量進口,則大大降低了“豬周期”時的上漲幅度,增加了養殖者的虧損額度,相當于減少了整個周期中國內養殖者的收益空間。
與周華興有同樣擔心的,還有國內大量養殖者。在國內多個知名的生豬產業網站上,“洋豬肉”往往與“入侵”、“擠壓國內養豬業”這些字眼連在一起,相關內容點擊率高、跟帖者眾。
優勢——肉質安全價格低廉
是什么讓進口豬肉“來勢洶洶”?
中國目前仍是世界上生豬飼養絕對量最大的國家,年產量占全球的近1/2。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鮮豬肉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最高時曾達60%。
不過二三十年時間,中國卻成為令許多養豬強國垂涎的市場。自2005年以來,愛爾蘭、丹麥、美國、加拿大等近十個國家與我國簽訂豬肉貿易方面的協議。僅2011年,就有墨西哥、芬蘭搶灘中國市場。
“洋豬肉”有兩大優勢:一是低廉的價格。隨著飼料、人工等費用的上漲,去年全國豬肉成本在每公斤14元左右。相較而言,實行集約化生產的美國,凍豬肉到岸價格每公斤保持在7元左右;因重視動物福利而養殖成本相對較高的丹麥,每公斤豬肉價格也只有9.2元。另一個是相對較高的肉質安全水平。因進口豬肉主要由規模化養殖場提供,實行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對飼料、獸藥等都有明確規定,政府監管較嚴,因此相較中國以散戶養殖為主的行業現狀,肉質安全水平較高。
較低的價格、整體較安全的肉質,讓“洋豬肉”成為我國用于平抑豬肉價格的杠桿之一。有數據統計,肉類供應如果增加1%,其總體價格就要下跌約7%。2011年,我國進口“洋豬肉”46.8萬噸,占全國當年生豬產量近1%。
爭論——支持與反對者各有擁躉
“洋豬肉”的進入,是否會讓我國生豬業重蹈國產大豆的覆轍?
部分專家認為,從長期來看,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散養戶的退出,豬肉等農副產品的需求還會猛增,進口農產品不可避免。根據比較優勢理論,用較少的花費購買本國生產成本較高的產品,有利于節省勞力和較短缺的飼料用糧。
“與其進口糧食來喂豬,不如直接進口豬肉,減少飼料用糧帶來的缺口。”這種支持進口豬肉、保障糧食安全的說法,在國內有眾多擁躉。
重慶市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全球豬肉交易量僅有600多萬噸,與我國5200萬噸左右的消費量相比,微不足道。
而反對的聲音也不絕于耳。
“如果不分時段進口豬肉,很可能會對國內養殖戶造成沖擊。”市畜科院信息中心主任徐順來在十多年的生豬產業研究中發現,養豬的風險主要集中于養殖環節。這意味著,一旦出現波動,最直接的受害者是養殖者;元氣大傷后,最難恢復的,也是養殖環節。而所謂的比較優勢,必須建立在國內市場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我國客觀存在的“豬周期”,顯然不具備上述條件。
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曾表示,如果大量進口豬肉,在短期內對平抑國內豬肉高價有所幫助;但若措施不當,會對進口豬肉形成依賴,沖擊本國養豬業,帶動國際豬肉價格全面上漲,后果難以預料。
對策——國內生豬產業應固本強基
怎樣才能讓國民吃上價格適中、安全放心的豬肉?
“國家應像保障糧食安全一樣,將生豬產業提升到國計民生的高度來重視。”徐順來呼吁,“畢竟,豬肉需求量太大,如果把希望寄托在國外進口上,不現實。”
有關專家建議,為不引起行業劇烈波動,國家應適當控制豬肉進口,保護國內養殖者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整個“豬周期”內有錢可賺。
一些專家指出,國內生豬產業還是應在“固本強基”上多下工夫。
目前,我國正在經歷散戶大量退出、規模化企業漸次進入的豬價“動蕩時代”。而“洋豬肉”能在其中找到空間,憑的是低價與安全。據了解,丹麥一個存欄上千頭母豬的豬場,只需6個工人,而重慶則需要三四十個;丹麥豬場每頭母豬年可產仔24頭,重慶則為18頭。技術帶來的成本差距可見一斑。
對此,市農委畜牧發展處處長呂祖德表示,國家已出臺了大量政策,減少“豬周期”的波動,提升規模化養殖水平。下一步,可繼續采取有效手段,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進入養豬業,向丹麥等養豬強國學習,同時加強我國養豬業的科研力量,降低養殖成本,提升肉質安全,提高本國豬肉的供應保障水平。
“‘洋豬肉’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逼著我們要提高組織化程度,擴大養殖規模,與國外養殖企業競爭!”周華興說。
從這個層面來講,“洋豬肉”的“倒逼”,也未嘗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