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整潔有序的豬舍,道路兩旁的綠化帶內翠草密布、名樹成行,聞不到養殖場慣有的氣味。如果不是大門口掛著的“河南省南天種畜有限公司”的牌子,你絕對想不到這里是養豬場。
這是1月4日記者隨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煥春等專家一行,在汝南縣三橋鄉馬莊村、殷店村養豬場看到的情景。
專家們為什么要大老遠來參觀一家養豬場?
這與一系列的數據有關: 2011年的數據顯示,我省肉類、禽蛋、牛奶產量分別居全國第三、第一和第四位,規模養殖比重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但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直接造福于農民的養殖業,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污染。
“飼養1只雞、1頭豬、1頭牛,每年所產生的污染負荷,分別相當于6人、12人、36人對環境帶來的負荷。”對畜牧養殖污染頗有研究的省畜牧局畜牧處副處長常杰說,“畜禽養殖已成為農村最大的污染源。”
有著30多年養殖業歷史的南天種畜公司也不例外。
上世紀80年代末,南天種畜公司董事長劉保開始養豬。他首創“公司+農戶”養豬場經營模式,在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同時,也給當地帶來了20多年的環境污染。他嘗試過三級沉淀治污、沼氣處理等辦法,但效果都不甚理想,直到找到了一種新模式。
就是這種新模式,引起了環保界的高度關注。
新模式新在哪里?
在年出欄1.5萬頭的南天種畜公司,記者看到35棟豬舍全部采用了干清糞生產工藝,糞便、尿液、沖洗污水在豬舍實現干濕分離。糞便經收集后生產有機肥,年產量5000多噸,年收入400多萬元;尿液、污水經各環節處理成為凈化水,再送回豬舍,回欄沖圈,循環使用,不再往外排放。處理剩余的殘液用來栽培有機蔬菜,扣除水處理成本每年可增加收益15萬元。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對養殖業污染物進行百分之百可控處理的成功案例。”我國養殖治污領域專家、環保部華南研究所教授吳根義說,“這里真正做到了養殖業污染物的‘零排放’。”
南天種畜公司的“零排放”模式,1月4日通過了以陳煥春院士為主任委員的“規模化豬場糞污綜合治理模式創新研究及應用”項目鑒定委員會的科技成果鑒定,認為該模式有效解決了規模化養豬的廢棄物排放與循環利用,促進了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養殖業治污,養殖場必須有像南天種畜公司一樣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隨著這種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的‘零排放’模式大力推廣,我國養殖業污染的現狀今后將有所改變。”作為此次鑒定委員會委員的吳根義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