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獲悉,來自該研究院、浙江大學、華大基因研究所等機構的科研人員,在世界上第一次獲得成活的iPS克隆豬,從而標志著我國在大動物iPS研究方面取得了標志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細胞研究》雜志上。
據介紹,豬的生理特征、組織細胞結構和人類十分類似,因此,豬等大動物的誘導多能性干細胞(iPS細胞)研究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但由于目前對iPS誘導機制還缺乏了解,全世界誘導獲得的豬iPS細胞制作克隆豬此前一直未能成功。
此項最新研究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領導,我國十多個研究單位共同完成。研究人員發現,外源基因的表達和表觀遺傳學可能是影響iPS克隆胚胎發育的主要原因。廣州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院賴良學團隊將浙江大學肖磊實驗室獲得的豬iPS細胞分化4~6天,一方面使iPS細胞退出快速的細胞周期,另一方面使外源基因表達下降后再進行核移植,分化后的iPS細胞核移植后體外發育囊胚率由原來的5%提高到20%左右。通過將這些分化iPS細胞克隆胚胎移植代孕受體,賴良學團隊在2011年率先獲得健康活潑的克隆小豬一頭。隨后,華大基因研究所杜玉濤課題組將豬iPS用去乙酰化抑制劑后,采用手工克隆方法于2012年獲得了四頭iPS克隆豬。
相關專家表示,由于胚胎干細胞建系一直沒有成功,導致在大動物中進行基因打靶十分困難,而iPS的出現為大動物基因打靶提供了新的希望。獲得基因打靶的iPS細胞后,既可通過嵌合體技術,獲得生殖系嵌合的動物,經過交配獲得基因修飾動物;又可將這些基因打靶iPS細胞作為核供體,通過核移植技術獲得基因修飾克隆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