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爆出消息后,“大用”很快作出反應,當地政府也立即進行調查并公布結果,對于事件的處理態度是應該肯定的。
白羽雞為何會接連“中槍”?人們自然會把焦點集中在“速生”問題上,生長速度之快一直是白羽雞被詬病的重要原因,但事實上,白羽雞的速生是基因篩選的結果,并不是激素作用的結果,是由品種決定的。其實,所謂“速生雞”在國外早已有之,引進國內也有二十多年的時間,速生本不是什么重大問題,但很多隱性問題終把白羽雞推向“危險食品”的行列,另外一些道聽途說的消息也讓白羽雞成為眾矢之的。
之前報道提及“骨粉” 是否真用死雞制作?
打開大用集團的官方網站,迎面便是4篇新聞報道的標題,其中有來自央視的,也有來自新華網的,主旨只有一個,便是“暫未發現病死雞進入食品環節”。所有報道均依據鶴壁市政府公布的一份事件調查報告。
報告稱,大用每批次雞肉均有產地檢疫證明,屠宰規范。在日常監管和此輪調查中,未發現屠宰加工病死雞問題。大用集團養殖場的病死雞統一回收后,由該公司集中建設的無害化處理廠進行處理,也未發現病死雞進入食品環節。
記者從河南省畜牧局了解到,省畜牧局執法大隊只負責督導鶴壁當地的檢查。“具體的情況需要去問鶴壁,我們并沒有派人到鶴壁去進行檢查。”河南省畜牧局辦公室副主任張志剛告訴記者。記者提出想要與省畜牧局執法大隊負責人當面交流,張志剛撥通了相關負責人的電話后,對方表示不愿接受采訪。
針對報告中指出,“大用”在無害化處理過程中存在不規范操作。大用鄭州總部總裁辦王姓工作人員對記者的解釋是:“這個不規范操作是指,比如運輸死雞的車應該完全密封,但我們的車有的沒有做到完全密封。在進行處理時,死雞、雞內臟等應該分類處理,但我們是放在一起處理了。” 之前的報道稱,養殖場的工作人員曾提到,“大用”把死雞集中回收,然后拉去做“骨粉”。這“骨粉”到底是什么?是否是工作人員對某些工序的錯誤表述?政府在報告中并沒有提及。“我們的死雞都是去做肥料了,羽毛去做了羽粉,”骨粉“是怎么回事我不了解。”王姓工作人員解釋說。
那么“骨粉”究竟是什么?資深業內人士劉先生做出了解答。“其實”骨粉“是添加在飼料當中的,主要用于提高飼料的蛋白質含量,以前多用魚粉,但是現在魚粉漲了好幾倍的價格,用”骨粉“更節約成本。我有耳聞,一些飼料商用病死雞做”骨粉“。另外,在長途運輸過程中,會有人專門收購死雞,收購很便宜,一塊錢左右一只,買去干什么,我就不知道了。”劉先生說。
那么,如果用病死雞做“骨粉”添加到飼料中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長期從事飼料研究的業內人士李先生表示,其中蘊含的風險是不可預測的。“比如用因大腸桿菌死亡的雞做飼料再去喂雞,相當于污染了食物源,這叫同源蛋白污染。雞吃一頓可能沒有問題,但是病菌在體內不斷累積,很難預測最終會以什么樣的形式爆發出來。”李先生說。
洋快餐表態 將關注事態進展
之前的六和集團被爆出問題后,有洋快餐終止了與六和集團的合作,多家進貨商紛紛在網上發表聲明,表達了維護品牌形象與食品安全的決心。
而對于這一次大用集團被曝可能存在產品質量問題后,部分洋快餐品牌也紛紛作出了表態。一家洋快餐品牌表示,公司采用的雞肉為專屬工廠生產提供。符合國家標準和公司質量要求,選用檢疫合格的活雞,全程由公司派駐專職駐廠稽核人員管控生產出貨質量。另一家洋快餐品牌則發布聲明稱,集團高度重視媒體報道的大用集團的相關內容,并將密切關注事態進展。如發現大用集團有任何違規行為,一定從嚴處理。
至于此次事件會否影響與大用集團的長期合作的問題,記者聯系了一家洋快餐品牌的相關負責人,對方并沒有明確表態。對于此次事件會否對市場銷售情況有影響,對方也表示不便回答。
晚餐用餐高峰時間,記者來到鄭州市二七廣場和商城路一帶的洋快餐店,盡管地處鄭州市的繁華地段,但快餐店的客流量并不算大,店里空置著大量座位。
在鄭州二七廣場旁的一家涉事品牌快餐店里,市民孫女士正帶著孩子在這里吃炸雞和漢堡。當記者詢問孫女士是否知道最近有關雞的一系列新聞時,孫女士表示:“我有耳聞,但具體情況不太清楚,孩子非常喜歡吃這些東西,今天也是他吵著要來的,以后我會盡量少帶他來。”孫女士說。
白羽雞接連中槍
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近期洋快餐供貨商連續中槍,目標皆直指白羽雞,這個引進中國二十多年的品種,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未能清晰地走入人們的視野,坊間對白羽雞還曾有過因基因變異而長著“三頭六臂”的妖魔化傳聞,現在人們對白羽雞最主要的認識在于它的生長速度,長得快是這種通身雪白的雞最大的優勢,四五十天可以長到五六斤,這種生長速度相對普通雞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加之媒體曝光白羽雞的飼料中添加了多種抗生素和激素,因而白羽雞與“不安全食品”就扯上了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
事實上,當下的白羽雞養殖確實存在種種亂象,但問題并不出在“長得快”上。“白羽雞長得快是基因決定的,因為它就是這個品種。作為一種大型雞,成年的白羽雞其實能長到20多斤,正常情況下,四五十天就可以長到五六斤。我們拿五六斤的白羽雞和柴雞作比較,白羽雞顯得很大,但就它的生理周期來說,它還是只幼雞。”李先生說。
對于白羽雞近日頻繁被爆出存在食品安全問題,業內人士們表示,他們并不感到吃驚。李先生告訴記者,這個品種已經引進國內了二十多年,所有的養殖設備和技術都還和二十年前一樣,養殖方式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了。“我見過的所有的養殖場都是高密度養殖,雞挨著雞,沒什么活動空間,室內保持封閉高溫,24小時燈光照射擾亂生物鐘促進其進食。可以說除了半年以上出欄的雞,絕大部分”速生雞“都是這樣養起來的。養殖場里的雞容易得呼吸道疾病,就是因為排風不暢造成的。”李先生說。
在人工選育時,為了追求生長速度,白羽雞有先天的基因缺陷,體質較弱,容易患病,死亡率也較其他品種更高。引進初期,一般50天出欄,現在已很少有養殖場可以養到50天再出欄,出欄時間普遍為45天,提前這5天是搶占市場和賺取利潤的關鍵所在,因為白羽雞的養殖利潤實在太低。“幾年前養一只白羽雞只賺一塊錢,現在大概賺五塊錢,市場最好的時候,一只雞也就賺十幾塊錢,但也出現過賣一只雞賠幾塊錢的情況。同樣的價格,同樣的東西,出欄越早利潤也就越有保障。”李先生說。
雖然只把生長周期縮短了5天,但對于已經超常規生長的白羽雞來說,這個“提速”是難以承受的,“因而為了保證良好的成活率,大量使用抗生素就成了必然選擇。”李先生說,而他更擔心的是,當低利潤的市場環境下出現成片死亡的情況時,有個別養殖戶為了減少損失出售“病死雞”,這種情況無疑會給整個行業抹黑,造成不良影響,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定時炸彈”。
短短幾個月,圍繞白羽雞接連爆出有關食品安全的“重磅炸彈”,業內人士表示他們并不感到驚訝,因為這些看似偶然的曝光背后,卻是行業內長期積累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