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業是一個高風險行業,俗話有“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的說法。不僅如此,養殖業帶來的高污染也已嚴重危害到人的生存環境和健康。臭味難聞,糞污遍地,連地下水也受到污染,引發了人們的擔憂。而因違規過量使用抗生素的“抗生雞”事件更是讓整個養殖業蒙上了一層陰影。
如何能讓養殖業少用或不用抗生素?如何能讓養殖場無污染無臭味?如何保證養殖的品質和穩定收益……這些都已成為養殖業亟待破解的難關。就此,記者采訪了多位專家和業內人士,在眾多的方法和觀點中,山東華牧天元農牧股份有限公司的微生態整體養殖解決方案讓人耳目一新。利用微生物介入養殖的各個環節,實現了養殖無污染,無臭味,減替抗生素用量,產品品質提升,養殖成本下降,無疑讓人看到了現代養殖業發展的前景,成為破解養殖難題的“密鑰”。
三年磨一劍,微生物大顯身手
1月12日,在萊陽市一處養殖基地內,工人們正在忙著堆積養雞大棚內的墊料。整個養殖區內沒有一點臭味,偶而會聞到類似酵母菌的香味,廠區內外也不見糞污遍地流的情形。工人開玩笑說,這兒夏天都不生蒼蠅。這是山東華牧天元農牧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個試驗基地,為了推出成熟的“微生態整體養殖解決方案”,試驗已連續做了3年。
“目前這一技術的各項試驗數據都已拿到,3年來這場子一滴污水都沒排,不僅不排污,而且還要往墊料里面加水。抗生素也比規定量減少約50%,效益很不錯。利用微生物不僅能解決養殖存在的難題,還能降低很多成本呢。”董事長劉玉民興奮地說。
但在3年前,這兒與其它傳統養雞的地方一樣,老遠就能聞到隨風飄來的臭味,場區內污水橫流,直接排到場外,為此,生活受到影響的當地農民,多次上訪反映環境污染問題,但最終都沒能解決好。“那時候感覺喝口井水都臭哄哄的,地下水都被污染了,后代們可怎么過呀。”一位家住附近的工人說。
“過去要靠水沖洗雞的糞尿,后期雞大了,沖水也不行,污水都隨著滲入地下,雞糞的運輸和處理也造成很大的污染。雞發病率很高,為了預防,抗生素用量都很大。”劉玉民說,現在這些問題都沒有了,養殖場真正成了生態綠色養殖。
微生態養殖,立體介入養殖環節
劉玉民所說的微生態整體養殖解決方案,是指用微生物加墊料做成發酵床,在飲水、拌料、空氣噴霧消毒中添加微生物等整體養殖技術,從而給雞舍營造出一個微生態環境,促進有益菌的繁殖,抑制有害菌毒的生長。而在此之前他所創造的自然養豬法已成為成熟的模式,并在全國得到大量推廣應用。
發酵床是這一方案的核心組成。這張神奇的床里面有鋸末、稻糠等材料與有益微生物菌群,配加氨基酸等營養劑,混合發酵制成有機復合墊料。雞養在這種“床”上,排泄的大小糞便被這種菌分解。
雞糞,現在7天才用翻動1次,大大減少了勞動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微生物是一個大產業。日本利用微生物解決養殖中的污染和改良雞舍環境,增強雞肉品質,減替抗生素使用,已有30年的歷史,早已普及開來。我們養殖業雖發展迅猛,但用微生物真正解決養殖難題才只有幾年的時間。如果能早做這個事情,養殖業也許就少走很多彎路。”作為微生物在養殖業應用的領軍人物,劉玉民對目前微生物的利用現狀還是感到有些遺憾。
在自然養殖法取得成功后,劉玉民針對雞、鴨養殖中污染高、抗生素用量超標等問題,引進開發了新的微生物菌群,并承擔了“山東省肉雞發酵床養殖技術標準”的制定。
其技術創新項目“安全環保型肉雞清潔生產技術”,則在飼料、飼養、糞污處理三個關鍵環節控制肉雞養殖過程,實現清潔化生產,被評為“山東省中小企業科技進步一等獎”、山東省科技廳星火計劃重點推廣項目。
在此基礎上,他和來自日本、美國和國內外的微生物專家們又創新了“微生態整體養殖解決方案”,“主要是利用微生物,集成菌種分離、飼料生產、發酵床制作、動態管理與循環利用、雞舍建筑與免疫等技術成果,形成肉雞整體循環生產技術。”劉玉民介紹。
減替抗生素,雞肉安全收益高
“從理論上,達到一定條件,雞舍內的有益微生物形成良性循環后,除正常疫苗防疫外,生長過程可以不用抗生素,能夠實現無抗養殖,對于一些消化道和呼吸道問題,可以用中草藥代替治療。”劉玉民說,在現實生產中,由于老雞場的有害菌在空氣和土壤中積累太多,需要緩慢改善,疫苗要正常使用,出現病情時還要用一定量的抗生素。“但用上微生態整體解決方案后,第一年抗生素用量也能減少約50%。”
據了解,目前傳統養雞法中,抗生素用量每只雞最少要1.2元,“利用微生物,采用這一整體養殖解決方案,提高了成活率,節約了飼料,大大減少了抗生素用量,雞肉品質明顯改善,每只雞至少增收1.5元,一個大棚1萬只雞,一年按4批算,也要多收入6萬多元。”劉玉民介紹說,整個生長過程沒有原料浪費,糞尿和羽毛等被墊料里的微生物分解成蛋白質,成為雞的“點心”;一次墊料可以用兩年,雞出欄后,淘汰掉的混合發酵墊料成為優質生物有機肥,市場價格極高,又給養殖戶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由于有股特有的發酵味,這種有機肥用于生產韭菜都不長韭蛆和蠐螬。”劉玉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