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中國的奶牛養殖規模程度偏低,一些大型牧場飼養成本偏重,實際利潤偏低;另一方面,因為中國的奶牛養殖成本優勢已不存在,收奶價格已大大高出全球平均價格。因而,導致了近四成的乳品加工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奶粉越來越依賴進口。”在日前舉辦的中瑞奶業座談會上,乳業機械設備生產商利拉伐集團、華夏牧業、蒙牛集團、雀巢等企業的負責人和中國農業大學的奶業專家對當前中國奶業面臨的問題作出了總結,同時還為改變中國奶業發展的現狀提出了建議。
奶業發展問題突出
“2008年之前的十年中,全國生鮮奶產量的年平均增長率是17.4%;2008年以來,發展速度明顯放緩,生鮮奶總產量年均增長率驟降到1.29%。”蒙牛集團總裁助理王艷松在座談會上介紹了我國奶業當前面臨的問題。
他認為,自2008年以來,整體奶業環境低迷,奶價低位運行,加之原料成本上漲,奶農處于虧損狀態,賣牛、殺牛現象嚴重,導致奶牛存欄數量減少。再加上奶牛單產率等因素影響,不僅奶源生產供給存有缺口,原奶收購價也已失去成本優勢。國內使用還原奶粉的企業越來越依賴進口奶粉,導致每年洋奶粉進口劇增。
“近兩、三年來,我國每年要從國外進口60萬噸-90萬噸的奶粉及其他奶制品作為補充。而這個數字在2008年仍僅僅是14萬噸。”王艷松說。
雖然問題很多,但中國市場仍然有巨大潛力。“目前,中國年人均消費奶量僅有27公斤,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中國嬰兒配方奶粉需求強勁。”王艷松認為,受消費需求拉動及國家對奶業發展支持政策的影響,預計在未來幾年,全國奶牛頭數會逐年穩步增加,預計年均增長率為4%-5%。
規模化養殖面臨挑戰
據了解,傳統的奶牛養殖分為兩種類型,擁有5頭以下的個體奶農以及擁有20頭以下并共同使用公用擠奶設施的個體奶農。
而在過去十年間,因為需求增長,國內牛奶產量從2000年800萬噸增至2008年的3500萬噸,仍不能滿足需求。這種供需差異也促使一些人用水勾兌牛奶,用三聚氰胺充當蛋白質成分,導致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爆發。
為了滿足接下來對奶制品需求的增長,過去一段時間,我國政府已陸續向奶農提供大量資金扶持,包括組織專業知識培訓和補貼,以提高牛奶產量。中國奶業也在迅速地向大牧場養殖模式整合,以應對食品安全問題并提高生產力。而在政府倡導規模化養殖的過程中,大牧場的數量也呈現增加趨勢。
但是,我國規模化高效生產牛奶的傳統并不悠久。如果沒有較高的管理水平和應對疫情的充分準備,保證奶源質量依然會是個問號。
“中國的奶制品牧場業太年輕了,尚不具備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的多年經營的傳統優勢。”利拉伐集團東亞區總裁馬克。伐科能對本報記者表示。
“奶業的價值鏈非常復雜,所以,食品安全是一個挑戰。一系列食品污染和控制的危機已昭顯市場和行業對優秀牧場管理人員的迫切需求。”華夏畜牧首席執行官CEO張家淇也認為,這些牧場大多面臨改善牛群管理和提高生產效率的挑戰。
建立可持續性的生產模式
針對我國奶牛規模化養殖發展當中遇到的種種問題,馬克。伐科能認為,中國奶制品的信譽恢復不僅需要政府進一步加強監管,建立正確的架構和法規。同時,從企業的角度來說,“首先,要從奶源源頭開始就采用標準程序,實現產量增加、可追溯的優質產出;其次,通過對牧場管理人員的專業教育來定義一個良好的可持續性的生產模式;再者,逐步實現規模化、機器化的操作設備的運用,通過實現原奶生產的機械自動最大化,徹底實現原奶生產的標準化及可追溯。”他對本報記者表示。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奶業技術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則認為,隨著奶業企業的迅速整合,大規模養殖面臨的挑戰之一是缺乏合格的大型牧場管理人員。
“接下來的重點在于,繼續為中國奶業企業培養更多的基礎技術人才,從根本上保證中國奶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并真正提高中國奶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李勝利對本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