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平南縣官成鎮農民林永秀一早來到養豬場,不為清理豬舍,而是來到旁邊的一個角落,查看西紅柿幼苗的生長情況。“這是我的新年計劃,利用養豬場發酵床清理出來的木糠混合物,進行無土栽培。”他說。林永秀原是一名打工仔,月薪最多時也就3000多元。2008年,他在網上看到南寧有個培訓班,免費提供生態養豬技術培訓,就報名參加;掌握技術后回家鄉創業,建起了生態養豬場。在林永秀養殖場里,看不到污水橫流,聞不到豬糞惡臭;豬舍規范標準,干凈整潔。膚色紅潤、皮毛光亮的肥豬正拱著欄舍內地上的“泥土”玩得正歡。“這些不是泥土,而是發酵床。”林永秀介紹,發酵床是活力微生態有益菌種與木糠混合物,豬將排泄物直接排在發酵床上,利用生豬的拱掘習性,加上人工輔助翻耙,使生豬排泄的糞便、尿液和木糠充分混合。
通過有益菌種的分解發酵,豬糞、尿液等有機物得以充分分解和轉化,從而達到生豬養殖無蠅蟲、無臭氣、無污染、免沖洗、零排放的效果。“不僅對生態好,而且一次投資,長久受益。”林永秀算了一筆經濟賬:每個欄舍在首次墊料時只需填入50厘米厚的木糠,之后每年定期加鋪10厘米,每4年清理一部分,無需沖洗,省水、省時、省力。2500平方米的豬場只需兩人維護,普通的養殖場則需4-5人,每年單是人工費就可省幾萬元。2009年,養殖場建成后,每年出欄肉豬2000頭左右,3年多來純收入達80多萬元,折合每年凈賺2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