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廣受關注的“一號提案”,食品安全問題是否可防可控、有機食品怎樣名實相符,糧食是否能夠“十連增”?昨日政協會議上,這些都讓農業組成了被記者關注的重點目標。
農業部副部長牛盾對《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記者表示,包括有機食品、乳制品在內的食品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分頭監管的原因。
“在任何一個國家,有機食品都是存在爭議的,而中國現有環境及污染程度下,不可能有完全無害的有機食品。而且,中國的首要問題,是保證能夠讓這么多人口生存下去。”牛盾說,“我們正在努力,力爭糧食生產十連增。”
監管不能出現真空地帶
第一財經日報:你對我們國家自己的奶制品有信心么?怎樣讓老百姓對國產奶有信心呢?
牛盾:農業部只能配置生產初級農產品,在田頭,在魚塘口,在馬廄、牧場,離開了以后,運輸、流通有工商,加工有質檢總局,餐飲有衛生部,進出口有發改委和商務部,大概是這樣幾個環節。
具體到奶業,我們負責監管初級農產品也就是原料奶的生產。監管需要一體化,需要強有力。不能像鐵路警察那樣各管一段,一定要靠一體化管理來堵塞這些漏洞。
日報:怎么加強管理?
牛盾:現在的問題是,分段管理怎么能做到無縫連接,不能出現“城鄉接合部”,不能出現真空地帶。我也很痛恨,有一些喪失了良心的市場經濟主體,制出問題牛奶來毒害兒童。
我非常贊同,對他們要施以重典,不能讓他們再有翻身的機會,永遠取消執業資格,要罰得他們傾家蕩產,只有這樣他才不敢,否則的話,犯罪成本太低了。
最受傷害的是牧民,原料奶賣不出去就等于把他們憋死了,奶牛不養還不虧本,養了還更虧本。好多牧民沒辦法只能把一些奶牛殺了,殺了之后抱著奶牛哭,因為這就是他們的財富,這是他們的命。
我們一定要聯手建立一個有效的管理機制,除了政府、社會,還有媒體的監督,最終還有法律。
有機農產品不一定最安全
日報:你如何看待有機食品領域現在出現的問題?與使用農藥化肥的農產品相比,是不是更安全?
牛盾:我給大家一個建議,要樹立品牌農產品的消費理念,國家有標準,我們現在的品牌農產品有三種,一種叫無公害農產品,一種叫綠色食品,還有一種叫綠色食品雙A,或者我們通俗地叫有機農產品。
有機農產品肯定沒有使用化肥農藥,肯定沒有化學殘留,但是有機農產品不一定是最安全、最有營養的。有機農產品,有很多天然毒素我們解決不了。還有病蟲害、動物疫情、植物疫情等問題,需要使用農藥。
立足國內解決糧食安全
日報:我們國家糧食已經九連增了,但是進口農產品其實是最多的一年,怎么看待這樣的矛盾?
牛盾:九連增已經是很高的一個基礎,我們很有信心地講,想再努力奪取第十個豐收年。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三農”發展的政策,今后“三農”工作還會作為全國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一定保證糧食生產的總量要超過一萬億斤。
我們要基于這個總量,保證中國的城鄉居民人均消費糧食達到每年400公斤,或者380~400公斤這個水平。
日報:對于完成今年的指標有壓力嗎?
牛盾:沒有壓力,有動力呀!國家重視“三農”,另外我們對農業科技項目創新有把握,尤其是三大主糧的優良品種的創新。一個優良品種的產生,就能夠提高產量一到兩成。
預計到2035年,我們國家的人口峰值達到16億人,按照400公斤的糧食計算,那時候我們國家需要的糧食消費總量是1.28萬億斤,缺口大約是3000億斤。我們只要每年增產1%,到2035年就能夠把糧食缺口補上。我們一定要立足國內解決,因為全世界糧食貿易市場的貿易總量,現在也就是4000億斤左右。這不僅僅是一個吃飽肚子的問題,還是一個安全和穩定的問題。
農民要大量轉移到城鎮
日報:你怎么看待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的關系?
牛盾:我們搞農業現代化需要這么多農民嗎?根本不需要。最發達的國家農民是人口總量的3%~5%,我們20%~30%就可以了。
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口多,農業現代化的實現,現在最大的障礙、困難,也就是農民多。希望把農民的數量減少下來,人均土地才能比現在多。現在我們是人均0.1公頃,歐洲是4公頃,北美是40公頃,相差幾十倍和上百倍。有那么大的空間后,農業才能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才能有效益、有質量、有標準。生產的東西,一樣大小一樣色澤一樣的營養成分,你才能保證質量安全。
現在這種千家萬戶小農經濟的規模,就算有標準了,要多大的監管力量?現在采取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減少農村的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小城鎮,轉移到城市里來。讓他們享受社會發展的成果,接受城市共同的教育、醫療等等。不能把農民固定在農村,固定在土地上。這樣做對我們的國家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