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規模算家庭農場
在自家承包地上建標準化豬欄,常年飼養700頭肉豬,每天上午、下午各忙兩個多小時,一年至少出欄兩批,兩個勞動力年純收入20萬元上下――這樣的好日子,貴港市港南區新塘鄉宋育春夫婦已經過上4年了。
2月23日,看了一些上規模的養殖場,次日適逢元宵節又邀請10多個場主一同過節傾談,利用周末下鄉的自治區養殖業調研組認為:這就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說的“家庭農場”了。
這些家庭農場同屬一個“大家族”――總部在貴港的廣西揚翔公司。公司給“緊密型”養殖場戶初步訂下“企業標準”:每批養豬500頭、養雞鴨1萬羽以上的,列為家庭農場。按這樣的標準,目前在全區,公司旗下能進入“家庭農場”榜單的,養豬業有620家,“家庭鴨場”有106家。
養畜養禽這兩個“定量標準”,常年需要兩三個勞動力,年純收入普遍有十幾萬元。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局長梁雨祥表示,在國家沒有出臺“家庭農場”認定標準之前,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探索,企業可以有企業的標準,地方也可以先制定地方的標準。
而據2012年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公布的數字,全區養殖龍頭企業有674家,帶動267萬養殖戶;這些養殖戶規模日益壯大,相當一部分已經發展成為家庭農場。
怎樣培育家庭農場
開頭介紹的宋育春夫婦,在貴港市是早期規模養豬戶,2001年買了15頭母豬回來自己養,一年出售兩批豬仔,賺了錢又添購母豬擴大規模,到2008年存欄母豬發展到42頭。沒想到天有不測風云,當年流行“高熱病”,一下子死去33頭母豬,頭頭肚里有仔――8年辛勞積累下來的“百萬身家”,轉眼間輸得一干二凈。“傾家蕩產”之痛讓夫婦倆認識到:搞家庭養殖單打獨斗,擋不住疫病災害和市場起伏雙重風險。
就在宋育春夫婦血本無歸、欲哭無淚之時,2009年當地一家養殖龍頭企業推出新型經營模式:養殖戶只需建好豬欄,投入人工水電,養殖過程無需本錢;豬苗、飼料、防疫治病全由公司免費提供,肉豬出欄也由公司保價回收,市場波動完全由公司頂著,沖擊不到養豬戶。
宋育春當即加盟,短短4年時間就翻過身來了,成為家庭農場的受益者。
只有讓養殖戶持續穩定增收,企業才能跟隨著不斷發展壯大。基于這樣的共識,近年來貴港市一些養殖企業開始致力于“做服務”,先后推出“訂單”和“合作”兩種聯結模式,供養殖戶自主選擇。
實踐表明,這兩種模式都與養殖戶建立起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讓養殖戶無風險地持續穩定增收,迅速發展壯大成為家庭農場。
農產品行情時漲時跌,市場不景氣時,承擔風險的龍頭企業怎樣消化虧損呢?通常的做法是:豬價鴨價不好,龍頭公司照樣保價回收,養殖這一塊肯定受損失;這個環節的虧損,既可以通過產業鏈上游飼料環節的利潤來彌補,又可以通過產業鏈下游加工環節的盈余來抵消;做長做全產業鏈,就能夠有效化解市場風險。
據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調查,2011年,廣西養殖業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有101家,其中超10億元的有13家;這些重點龍頭企業聯結“緊密型”農戶的方式,一是“訂單”,二是“合作”,三是“股份”,其中“訂單”方式占65.3%,“合作”方式占16%,“股份”方式占5.2%,其他方式占13.5%。這些方式,都具有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特征。
2012年,廣西養殖業674家龍頭企業和2600多家農民合作社,共帶動313萬多養殖戶,約占全區農戶總數一半。據豬e網記者了解,自治區水產畜牧部門以肉豬年出欄50頭以上,家禽年出欄2000羽以上,羅非魚、對蝦等水產品年產值20萬元以上,作為“規模養殖”的標準調查統計:2012年,全區規模養殖場戶占313萬多養殖戶的比例,生豬約為60%,家禽為80%,羅非魚、對蝦等則在90%以上。這些數據,在自治區制定“家庭農場”認定標準時,無疑有參考價值。
如何扶持家庭農場
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采取獎勵補助等多種辦法予以扶持,讓種養大戶迅速壯大,讓家庭農場成批涌現,是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應當提上議事日程的大事。
事實上,多年來黨和政府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越來越大。據不完全統計,僅養豬一項,2012年中央或地方財政給予的各種補貼和獎勵多達9種,分別是:3.6億元補貼360萬頭能繁母豬;2560萬元生豬良種資金補貼256萬份優良豬精;1.2億元支持352個養殖場實施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13個生豬調出大縣共獲得7614萬元獎勵;以及為所有能繁母豬支付保險費、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補助、生豬疫病撲殺補助、生豬規模化養殖場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助、基層動物防疫補助等。
這些“真金白銀”,受益主體主要是養殖戶、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落實到基層政府或職能部門的部分,也限定專項用于養豬業。調研人員表示,“家庭農場”認定標準出臺后,家庭農場將與農民合作社一樣,成為扶持政策的受益主體。